|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6页 |
| ·课题背景 | 第11-14页 |
| ·论文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4页 |
| ·论文结构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通信节点结构 | 第16-21页 |
| ·引言 | 第16页 |
| ·通信节点物理结构 | 第16-18页 |
| ·数据接口类型的选择 | 第17-18页 |
| ·分裂协议栈模型 | 第18-21页 |
| 第三章 通信设备接口协议设计 | 第21-44页 |
| ·引言 | 第21页 |
| ·总体目标 | 第21-22页 |
| ·功能设计 | 第22-24页 |
| ·通用功能模型 | 第22-23页 |
| ·控制参数扩展方法 | 第23-24页 |
| ·控制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 第24-25页 |
| ·通信设备绑定过程 | 第24页 |
| ·控制关系维护过程 | 第24-25页 |
| ·流控机制 | 第25-28页 |
| ·不对称的处理能力 | 第25页 |
| ·流控状态机 | 第25-28页 |
| ·差错控制 | 第28-32页 |
| ·误码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 ·多级重传问题 | 第29-31页 |
| ·解决方法 | 第31-32页 |
| ·接口协议详细设计 | 第32-44页 |
| ·接口交互类型与模式 | 第32-34页 |
| ·接口帧封装定义 | 第34-38页 |
| ·接口协议操作 | 第38-44页 |
| 第四章 通信设备控制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 第44-59页 |
| ·引言 | 第44页 |
| ·Linux 网络协议栈结构 | 第44-46页 |
| ·Linux 内核组织方式 | 第44-45页 |
| ·Linux 协议栈的层次结构 | 第45-46页 |
| ·设备无关接口层 | 第46-51页 |
| ·接口集定义 | 第47-49页 |
| ·接口映射 | 第49-51页 |
| ·虚拟网络接口技术 | 第51-53页 |
| ·虚拟网络接口的实现 | 第53-59页 |
| ·模块的加载与卸载 | 第53-54页 |
| ·接口的启用和失效 | 第54-56页 |
| ·发送和接收 | 第56-57页 |
| ·流控处理 | 第57-58页 |
| ·参数控制 | 第58-59页 |
| 第五章 Linux 协议栈纵向扩展模式的设计与实现 | 第59-70页 |
| ·引言 | 第59页 |
| ·设计目标 | 第59-60页 |
| ·纵向扩展模式 | 第60-62页 |
| ·性能优化 | 第62-66页 |
| ·硬中断/软中断 | 第63-64页 |
| ·接口选择 | 第64-66页 |
| ·纵向扩展模式的实际应用 | 第66-70页 |
| ·添加无线链路层 | 第67-68页 |
| ·跨层联系 | 第68-70页 |
| 第六章 测试与分析 | 第70-80页 |
| ·引言 | 第70页 |
| ·测试环境 | 第70-71页 |
| ·测试过程和分析 | 第71-79页 |
| ·初始化绑定过程测试 | 第71-74页 |
| ·控制参数测试 | 第74-76页 |
| ·无线链路层运行测试 | 第76页 |
| ·数据收发测试 | 第76-78页 |
| ·系统测试 | 第78-79页 |
| ·测试结论 | 第79-80页 |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第80-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 个人简历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