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 ·有效政府成为各国政府共同追求的目标 | 第9-14页 |
| ·有效政府的提出 | 第9-12页 |
| ·各国政府对有效政府的理解 | 第12-14页 |
| ·实现有效政府的重大意义 | 第14页 |
| ·中国建设有效政府的战略目标 | 第14-16页 |
| ·中国政府现状 | 第14-16页 |
| ·中国政府对有效政府的理解 | 第16页 |
| ·寻求有效政府对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 第16页 |
| ·我国建立有效政府的途径思考 | 第16-21页 |
| ·路径的选择 | 第16-18页 |
| ·渐进路径的优劣 | 第18-19页 |
| ·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有效政府及其实现路径的相关理论分析 | 第21-36页 |
| ·有效政府有效性理论 | 第21-26页 |
| ·什么是有效政府 | 第21-22页 |
| ·有效政府的特征 | 第22-24页 |
| ·有效政府的三个内涵:价值、过程、结果 | 第24-26页 |
| ·有效政府及其路径的理论支撑 | 第26-36页 |
| ·有效政府理论 | 第26-33页 |
| ·路径依赖理论 | 第33-36页 |
| 第三章 借鉴国外政府改革路径,总结其成败得失 | 第36-49页 |
| ·苏联模式 | 第36-40页 |
| ·改革方式及过程 | 第36-39页 |
| ·对我国的启发性意义 | 第39-40页 |
| ·日本模式 | 第40-45页 |
| ·改革方式及过程 | 第40-43页 |
| ·对我国的启发性意义 | 第43-45页 |
| ·美国模式 | 第45-49页 |
| ·改革方式及过程 | 第45-47页 |
| ·对我国的启发性意义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分析我国政府改革路径选择的经验教训 | 第49-60页 |
| ·建国初期的政府改革 | 第49-50页 |
| ·1954 年的政府改革 | 第49页 |
| ·1958 年到1959 年的政府改革 | 第49-50页 |
| ·1965 年的政府改革 | 第50页 |
| ·改革开放初期的政府改革 | 第50-51页 |
| ·1982 年的政府改革 | 第50-51页 |
| ·1988 年的政府改革 | 第51页 |
| ·建设市场经济以来的政府改革 | 第51-53页 |
| ·1993 年的政府改革 | 第51页 |
| ·1998 年的政府改革 | 第51-52页 |
| ·2003 年的政府改革 | 第52-53页 |
| ·中国政府渐进改革的方式可以归结为五个方面 | 第53-60页 |
| ·从旧体制最薄弱的环节入手,寻找改革的突破口 | 第53-54页 |
| ·先试验、后推广,由点到面逐步展开 | 第54-55页 |
| ·阶段性改革目标和过渡性制度安排相统一 | 第55-56页 |
| ·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相结合 | 第56-58页 |
| ·体制外先行,双轨过渡 | 第58-60页 |
| 第五章 中国有效政府选择渐进路径的基础分析 | 第60-73页 |
| ·中国有效政府渐进路径选择的原因、合理性及关键因素分析 | 第60-68页 |
| ·中国有效政府渐进路径选择的原因分析 | 第60-63页 |
| ·中国有效政府渐进路径选择的合理性 | 第63-67页 |
| ·中国有效政府渐进路径选择的关键因素分析 | 第67-68页 |
| ·有效政府渐进方式基本效率要求 | 第68-73页 |
| ·有效政府渐进方式效率要求 | 第68-69页 |
| ·基本演变效率分析 | 第69-72页 |
| ·效率实现规律 | 第72-73页 |
| 第六章 有效政府渐进路径效率变革及发展对策 | 第73-93页 |
| ·有效政府渐进路径效率变革设计 | 第73-76页 |
| ·技术效率变革 | 第73-74页 |
| ·配置效率变革 | 第74-75页 |
| ·制度效率变革 | 第75-76页 |
| ·动态效率变革 | 第76页 |
| ·社会演变和政府改革的耦合度建议 | 第76页 |
| ·渐进路径建设中的政府体制改革对策建议 | 第76-78页 |
| ·渐进过程中公共政策价值取向设置对策 | 第78-93页 |
| ·用足市场,慎求政府 | 第78-82页 |
| ·公共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 | 第82-85页 |
| ·加强市场、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友好互动 | 第85-87页 |
| ·政府自身能力的提升 | 第87-93页 |
| 结语 | 第93-94页 |
| 致谢 | 第94-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98页 |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