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引言 | 第9-16页 |
·奶牛乳房炎概况 | 第9-10页 |
·奶牛乳房炎免疫学机制 | 第10页 |
·奶牛乳房炎 S.aureus 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奶牛乳房炎 S.aureus 概述 | 第10-11页 |
·奶牛乳房炎 S.aureus 毒力因子 | 第11页 |
·奶牛乳房炎 S.aureus 荚膜多糖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S.aureus 荚膜多糖的血清型 | 第12页 |
·S.aureus 荚膜多糖结构 | 第12-13页 |
·S.aureus 荚膜多糖免疫学特性 | 第13页 |
·S.aureus 荚膜多糖基因功能和生物合成研究 | 第13-15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2 实验一奶牛乳房炎 S.aureus 荚膜多糖主要血清型的鉴定 | 第16-23页 |
·实验材料 | 第16-17页 |
·奶样 | 第16页 |
·培养基 | 第16页 |
·实验动物 | 第16-17页 |
·主要试剂 | 第17页 |
·实验仪器 | 第17页 |
·实验方法 | 第17-19页 |
·S.aureus 的分离纯化 | 第17页 |
·S.aureus 致病性的检验 | 第17-18页 |
·PCR 引物 | 第18页 |
·利用 PCR 方法对 S.aureus CP5 和 CP8 进行鉴定 | 第18页 |
·利用玻片凝集试验对 S.aureus 荚膜多糖8 型进行鉴定 | 第18-1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9-22页 |
·S.aureus 的分离纯化结果与分析 | 第19-20页 |
·致病性检验结果与分析 | 第20-21页 |
·S.aureus 荚膜多糖5 型和8 型的鉴定结果与分析 | 第21-22页 |
·玻片凝集试验对 S.aureus CP8 进行鉴定的结果与分析 | 第22页 |
·讨论 | 第22-23页 |
3 实验二 S.aureus 荚膜多糖 8 型 cap8J 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23-33页 |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载体及菌种 | 第24页 |
·试剂与工具酶 | 第24页 |
·实验主要仪器 | 第24页 |
·主要试剂 | 第24-25页 |
·实验流程图 | 第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29页 |
·引物设计 | 第25-26页 |
·目的片段的扩增及重组载体的构建 | 第26-28页 |
·PCR 模板的制备及 PCR | 第26页 |
·PCR 产物的回收 | 第26-27页 |
·质粒pMD19T-cap8J 的构建 | 第27页 |
·重组质粒的 PCR 鉴定 | 第27页 |
·重组质粒 PCR 扩增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第27-28页 |
·重组质粒的提取 | 第28页 |
·重组质粒pMD19T-cap8J 的双酶切鉴定 | 第28-29页 |
·测序及分析 | 第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2页 |
·目的基因的 PCR 扩增 | 第29-30页 |
·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 第30页 |
·重组质粒pMD19T-cap8J 的序列测定结果 | 第30-32页 |
·讨论 | 第32-33页 |
·cap8J 基因的亚克隆 | 第32页 |
·S.aureus 荚膜多糖血清8 型cap8J 基因序列分析 | 第32-33页 |
4 实验三 S.aureus 荚膜多糖cap8J 融合基因的表达及抗原性检测 | 第33-43页 |
·实验材料 | 第33-35页 |
·菌株、单抗和质粒 | 第33页 |
·工具酶和主要的相关试剂 | 第33页 |
·主要仪器 | 第33页 |
·主要试剂 | 第33-35页 |
·实验流程图 | 第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39页 |
·融合基因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35-36页 |
·目的片段酶切及回收 | 第35-36页 |
·PET-32a 载体的酶切及回收 | 第36页 |
·目的片段与载体连接及转化 | 第36页 |
·重组质粒pET32a-cap8J 的筛选 | 第36页 |
·重组质粒酶切鉴定及测序鉴定 | 第36页 |
·融合蛋白诱导表达及测定 | 第36-38页 |
·重组质粒转化表达宿主菌 BL21 | 第36-37页 |
·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37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 | 第37-38页 |
·表达产物的可溶性鉴定 | 第38页 |
·重组蛋白的抗原性检测 | 第38-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重组表达质粒pET32a-cap8J 的 PCR 鉴定及双酶切鉴定 | 第39页 |
·目的蛋白的 IPTG 最佳诱导温度的确定 | 第39-40页 |
·目的蛋白的 IPTG 最佳诱导时间的确定 | 第40页 |
·目的蛋白可溶性的确定 | 第40-41页 |
·重组蛋白的抗原性检测 | 第41-42页 |
·讨论 | 第42-43页 |
5 结论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