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本末”论研究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6页 |
| 引言 | 第6-8页 |
| 一、“本末”观的溯源 | 第8-10页 |
| 二、“本末”是春秋时代形成的公共话语 | 第10-22页 |
| (一) 《左传》、《国语》中的“本末”论 | 第10-20页 |
| 1、国之本末论 | 第10-13页 |
| 2、周礼为本 | 第13-15页 |
| 3、乱本、祸本和亡本 | 第15-18页 |
| 4、忠信为本 | 第18-19页 |
| 5、德义为利之本 | 第19页 |
| 6、孝为文之本 | 第19-20页 |
| (二) 对春秋“本末”话语的界定和概括 | 第20-22页 |
| 三、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本末”论 | 第22-43页 |
| (一) 老庄道家的“本根”论 | 第22-24页 |
| (二) 儒家的“本末”论 | 第24-39页 |
| 孔子及门人弟子的“本末”论 | 第24-33页 |
| 1、以孝为本及务本观 | 第24-25页 |
| 2、以天地为本 | 第25-27页 |
| 3、忠、信、礼、仁、义递相为本 | 第27-28页 |
| 4、婚礼为礼之本 | 第28页 |
| 5、礼为国本、礼为政本 | 第28-29页 |
| 6、祭为教之本 | 第29页 |
| 7、乐之本 | 第29-30页 |
| 8、以学为本 | 第30页 |
| 9、《大学》、《中庸》篇的“本末”观点 | 第30-33页 |
| 10、治民与御民之本 | 第33页 |
| 孟子的“本末”论 | 第33-35页 |
| 1、王天下之本 | 第33-34页 |
| 2、事之本与守之本 | 第34页 |
| 3、故以利为本 | 第34页 |
| 4、人伦上的一本主义 | 第34-35页 |
| 荀子的“本末”论 | 第35-36页 |
| “本末终始”论 | 第36-39页 |
| (三) 墨家的“本末”论 | 第39-40页 |
| 1、固本节用 | 第39页 |
| 2、尚贤、尚同为政事之本 | 第39-40页 |
| (四) 法家的“本末”论 | 第40-42页 |
| 1、《商君书》的“事本禁末”论 | 第40-41页 |
| 2、《韩非子》的“本末”论 | 第41-42页 |
| (五) 《管子》学派的“以人为本”论 | 第42-43页 |
| 四、春秋战国的“本末”论与社会时代背景 | 第43-46页 |
| 结语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49-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