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传统建筑的生态性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第二章 华北地区传统建筑文化背景 | 第11-20页 |
2-1 华北地区地域概念及地理范围 | 第11-12页 |
2-1-1 华北地区地理特征 | 第11页 |
2-1-2 华北地区文化特征 | 第11-12页 |
2-1-3 礼制文化的影响 | 第12页 |
§2-2 华北地区地域性建筑与形成 | 第12-18页 |
2-2-1 华北地区传统建筑地域性特征 | 第13-14页 |
2-2-2 平原的合院空间 | 第14-18页 |
§2-3 华北地区传统建筑的形态营造 | 第18-20页 |
2-3-1 适应华北地区独特地域环境的建筑形态 | 第18-19页 |
2-3-2 反映地域性的空间营造 | 第19-20页 |
第三章 本土性生态建筑 | 第20-23页 |
§3-1 生态学概念属性 | 第20页 |
§3-2 本土性生态学的基本原则 | 第20-21页 |
§3-3 传统建筑生态性研究的价值 | 第21-23页 |
3-3-1 传统建筑的低消耗性 | 第21页 |
3-3-2 循环再生性 | 第21页 |
3-3-3 环境适应性 | 第21-23页 |
第四章 华北地区传统建筑朴素的生态学语言 | 第23-34页 |
§4-1 适应地域性的朴素生态学语言 | 第23-25页 |
4-1-1 体现地形特色的建筑形态处理 | 第23页 |
4-1-2 独具特色的空间形态构成 | 第23-25页 |
4-1-3 适应当地气候性的技术措施 | 第25页 |
§4-2 地域性材料的合理利用 | 第25-28页 |
4-2-1 原生材料的利用 | 第26-28页 |
4-2-2 二次加工材料的合理利用 | 第28页 |
§4-3 可持续的低技术应用 | 第28-34页 |
4-3-1 气候适应性 | 第29-30页 |
4-3-2 经济适用性 | 第30-31页 |
4-3-3 乡土材料的表现力 | 第31-34页 |
第五章 华北地区传统建筑对我们创作的启示与展望 | 第34-40页 |
§5-1 华北地区传统建筑的价值体现 | 第34-36页 |
5-1-1 认知、文化价值 | 第34-35页 |
5-1-2 学习与借鉴价值 | 第35-36页 |
§5-2 朴素生态学语言的提取和探索 | 第36-40页 |
5-2-1 传统技术的再认识和借鉴 | 第36-37页 |
5-2-2 传统形式与现代技术的有机融合 | 第37页 |
5-2-3 当代技术和传统技术的结合 | 第37-38页 |
5-2-4 多方位的生态技术的发展 | 第38-40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