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形棕囊藻与溶藻细菌的关系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图目录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第一节 赤潮的概述 | 第13-15页 |
·赤潮的危害 | 第13-14页 |
·我国赤潮发生情况 | 第14-15页 |
第二节 赤潮发生的原因 | 第15-18页 |
·化学因素 | 第16-17页 |
·物理因素 | 第17页 |
·生物因素 | 第17-18页 |
第三节 国内外赤潮预防及治理概述 | 第18-25页 |
·赤潮的预防 | 第18页 |
·赤潮的治理 | 第18-25页 |
第四节 研究目标藻的选择 | 第25-26页 |
·选择棕囊藻的原因 | 第25-26页 |
·棕囊藻生长特点 | 第26页 |
第五节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26-29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6-27页 |
·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第二章 盐度对棕囊藻的生长影响 | 第29-44页 |
引言 | 第29页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第29-32页 |
·实验仪器 | 第29-30页 |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图的制作及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31-32页 |
第二节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2-43页 |
·盐度对棕囊藻生长的影响 | 第32-35页 |
·棕囊藻生长的AFM观察 | 第35-40页 |
·棕囊藻的淡水培养研究 | 第40页 |
·不同株棕囊藻的色素分析 | 第40-43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棕囊藻囊泡培养的研究 | 第44-57页 |
引言 | 第44页 |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 第44-47页 |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44-45页 |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第二节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7-56页 |
·棕囊藻囊泡的形态观察 | 第47-48页 |
·棕囊藻囊泡的生长周期研究 | 第48-49页 |
·球形棕囊藻(珠海株)的生活史研究 | 第49-56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溶藻细菌的分离与生长特征研究 | 第57-75页 |
引言 | 第57页 |
第一节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57-60页 |
·实验材料 | 第57-59页 |
·实验方法 | 第59-60页 |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 第60-74页 |
·溶藻细菌的筛选 | 第60-61页 |
·各菌液对不同株棕囊藻溶藻效果 | 第61-64页 |
·溶藻细菌Y01,Y04生长曲线 | 第64-74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溶藻细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75-86页 |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 第76页 |
·实验材料 | 第76页 |
·实验方法 | 第76页 |
第二节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6-85页 |
·溶藻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 第76-78页 |
·16SrDNA序列分析 | 第78-82页 |
·系统进化树 | 第82-85页 |
第三节 结论 | 第85-86页 |
第六章 应用流式细胞仪研究藻菌关系 | 第86-101页 |
引言 | 第86-87页 |
第一节 流式细胞仪工作原理 | 第87-91页 |
·FCM工作原理 | 第87-89页 |
·FCM对样品的检测 | 第89-91页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91-92页 |
·实验仪器及材料 | 第91页 |
·样品准备 | 第91-92页 |
第三节 结果及讨论 | 第92-100页 |
·空白对照组荧光强度 FCM研究 | 第92-93页 |
·溶藻细菌浓度的FCM测定 | 第93-95页 |
·棕囊藻汕头株 FCM荧光研究 | 第95-97页 |
·藻菌关系的FCM荧光研究 | 第97-100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七章 总结及展望 | 第101-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20页 |
附录 | 第120-128页 |
在读期间科研情况 | 第128-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