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5页 |
|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 ·氢氧化铝的性质及用途 | 第9-10页 |
| ·纳米氢氧化铝的特点 | 第10页 |
| ·纳米氢氧化铝的制备 | 第10-13页 |
|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13-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均匀沉淀-共沸蒸馏法制备纳米Al(OH)_3的理论分析 | 第15-26页 |
| ·纳米粒子制备的热力学、动力学基础 | 第15-20页 |
| ·纳米粒子成核的热力学基础 | 第15-18页 |
| ·纳米粒子成核动力学 | 第18页 |
| ·纳米粒子生长速率分析 | 第18-20页 |
| ·均匀沉淀法制备纳米氢氧化铝的化学原理和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 ·均匀沉淀法制备纳米氢氧化铝的化学原理 | 第20页 |
| ·均匀沉淀法制备纳米氢氧化铝的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 ·团聚的产生机理及共沸蒸馏防团聚的原理 | 第21-23页 |
| ·团聚的产生机理 | 第21-22页 |
| ·共沸蒸馏防团聚的原理 | 第22-23页 |
| ·颗粒分散的理论分析 | 第23-26页 |
| ·对纳米氢氧化铝分散研究的必要性 | 第23-24页 |
| ·颗粒分散方法简介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第26-32页 |
| ·试验原料及设备 | 第26-27页 |
| ·试验原料 | 第26页 |
| ·主要设备仪器 | 第26-27页 |
| ·试验装置及工艺流程图 | 第27-28页 |
| ·试验装置 | 第27-28页 |
| ·试验工艺流程图 | 第28页 |
| ·试验步骤 | 第28页 |
| ·产品测试及表征 | 第28-32页 |
| ·纳米粒度分析仪 | 第29页 |
| ·X一射线衍射法(XRD) | 第29页 |
| ·红外光谱 | 第29-30页 |
| ·透射电镜(TEM) | 第30页 |
| ·热重-差热分析(TG-DTA) | 第30页 |
| ·NDJ-79型旋转式粘度计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纳米氢氧化铝的制备 | 第32-42页 |
| ·制备工艺研究 | 第32-39页 |
| ·搅拌速率的影响 | 第32-34页 |
|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34-36页 |
| ·尿素与硝酸铝物质量比的影响 | 第36-38页 |
| ·反应物浓度的影响 | 第38-39页 |
| ·工艺条件与平均粒径的关系 | 第39-41页 |
| ·小结 | 第41-42页 |
| 第五章 纳米氢氧化铝的分散 | 第42-54页 |
| ·颗粒在液体中分散的评价方法 | 第42-43页 |
| ·粒度测量法 | 第42页 |
| ·流变法 | 第42-43页 |
| ·低浓度条件下纳米氢氧化铝分散实验 | 第43-49页 |
| ·超声功率和时间的影响 | 第43-44页 |
| ·pH值对氢氧化铝水悬浮液分散的影响 | 第44-45页 |
| ·分散剂加入量的影响 | 第45-47页 |
| ·悬浮液浓度的影响 | 第47-48页 |
| ·最优条件分散性的比较 | 第48-49页 |
| ·高浓度条件下纳米氢氧化铝分散 | 第49-53页 |
| ·超声功率的影响 | 第50页 |
| ·超声时间的影响 | 第50-51页 |
| ·pH值对悬浮液的影响 | 第51页 |
| ·分散剂加入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 ·最优条件下悬浮液稳定性 | 第52-53页 |
| ·小结 | 第53-54页 |
| 第六章 纳米氢氧化铝的表征及热分解研究 | 第54-65页 |
| ·纳米氢氧化铝的表征 | 第54-59页 |
| ·纳米粒度分析仪分析 | 第54页 |
| ·透射电镜分析 | 第54-55页 |
| ·XRD | 第55页 |
| ·FT—IR | 第55-59页 |
| ·纳米氢氧化铝的热分解过程 | 第59-64页 |
| ·XRD分析 | 第59-60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60-63页 |
| ·TG-DTA分析 | 第63-64页 |
| ·小结 | 第64-65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6页 |
| ·结论 | 第65页 |
| ·展望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 附录 | 第69-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