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 第1-12页 |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论文的研究主线和内容安排 | 第9-10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0页 |
·本文主要的创新观点 | 第10-12页 |
第二章 全能银行的发展概述及国别实践考察 | 第12-24页 |
·全能银行概述 | 第12-14页 |
·全能银行的内涵 | 第12-13页 |
·银行业全能化的发展阶段 | 第13-14页 |
·美国全能银行制的形成和发展 | 第14-17页 |
·德国全能银行制的形成和发展 | 第17-19页 |
·全能银行的两种典型模式及比较 | 第19-24页 |
·以美国为代表的金融控股型全能银行 | 第19-21页 |
·以德国为代表的内部综合经营型全能银行 | 第21-22页 |
·两种典型全能银行形态的比较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全能银行的理论基础框架构建 | 第24-35页 |
·现代金融中介理论 | 第24-30页 |
·现代金融中介理论概述 | 第24-25页 |
·不确定性与金融中介 | 第25-27页 |
·信息不对称与金融中介 | 第27-28页 |
·风险管理、参与成本和金融中介 | 第28-30页 |
·金融中介理论的新发展 | 第30-35页 |
·金融中介理论的新视角:功能观 | 第30-31页 |
·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之间的支撑、互动和互补关系 | 第31-33页 |
·银行与非银行金融中介相互融合的趋势 | 第33-35页 |
第四章 中国银行业全能化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35-49页 |
·中国银行业的现状——分业框架下有条件的金融综合化 | 第35-38页 |
·银行全能化的必然性分析 | 第38-43页 |
·适应全球银行业竞争的需要 | 第38-40页 |
·应对银行业自身发展变化的要求 | 第40页 |
·应对金融需求多样化的要求 | 第40-42页 |
·适应国有企业战略改组的需要 | 第42-43页 |
·银行全能化的可行性分析 | 第43-49页 |
·实施银行业全能化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 第43-44页 |
·目前我国银行业全能化己经具备了一些有利条件 | 第44-49页 |
第五章 我国全能银行发展的构想 | 第49-58页 |
·我国全能银行发展的模式选择 | 第49-54页 |
·组织模式选择——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控股集团是最佳模式 | 第49-52页 |
·监管模式选择——伞形监管与功能型监管并举 | 第52-54页 |
·现阶段我国银行全能化的策略 | 第54-58页 |
·通过资源重组发展大量有实力的商业银行 | 第54-55页 |
·不断拓展业务为银行全能化的到来积累经验 | 第55-56页 |
·可考虑选择有条件的银行试点,逐步推进全能化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