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10页 |
| 目录 | 第10-14页 |
| 图索引 | 第14-15页 |
| 表索引 | 第15-16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6-41页 |
| ·六六六 | 第17-24页 |
| ·六六六的生产和使用状况 | 第18-20页 |
| ·全球生产和使用六六六概况 | 第18-19页 |
| ·中国生产和使用六六六的状况 | 第19-20页 |
| ·六六六在环境中的残留以及分布 | 第20-22页 |
| ·六六六的降解 | 第22-24页 |
| ·二噁英 | 第24-33页 |
| ·二噁英的污染及危害 | 第25-28页 |
| ·环境中二噁英的来源 | 第28-29页 |
| ·二噁英的降解 | 第29-33页 |
| ·零价金属还原降解含氯有机污染物简介 | 第33-39页 |
| ·零价金属铁体系 | 第33-37页 |
| ·零价铁还原脱氯降解有机氯化物原理 | 第33页 |
| ·零价铁还原脱氯降解含氯有机污染物实例 | 第33-35页 |
| ·纳米铁还原降解有机氯化物 | 第35-37页 |
| ·Fe/Pd、Fe/Ag、Fe/Ni、Fe/Cu等双金属体系 | 第37-38页 |
| ·双金属体系还原脱氯有机化合物机理 | 第37页 |
| ·双金属体系还原降解有机氯污染物实例 | 第37-38页 |
| ·Zn、Sn、Al、Mg等其它零价金属体系 | 第38-39页 |
| ·结语 | 第39页 |
| ·论文工作的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量 | 第39-41页 |
| ·研究内容 | 第39-40页 |
| ·主要工作量 | 第40-41页 |
| 第二章 零价金属铁还原降解γ-HCH研究 | 第41-56页 |
| ·前言 | 第41-42页 |
| ·实验部分 | 第42-45页 |
| ·实验材料 | 第42页 |
| ·实验条件 | 第42-43页 |
| ·动力学实验过程 | 第43-45页 |
| ·备用溶液的配制 | 第43-44页 |
| ·样品的制备 | 第44页 |
| ·反应物和产物的萃取 | 第44-45页 |
| ·分析方法 | 第45页 |
| ·仪器分析条件 | 第45页 |
| ·产物定性定量 | 第4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5-55页 |
| ·零价金属铁降解林丹的产物 | 第45-47页 |
| ·转化途经 | 第47-49页 |
| ·反应动力学 | 第49-50页 |
| ·pH值对零价金属铁转化γ-HCH的影响 | 第50-52页 |
| ·零价金属铁起始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52-53页 |
|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53-55页 |
| ·本章小节 | 第55-56页 |
| 第三章 零价金属锌还原脱氯降解1,2,3,4-TCDD及其产物研究 | 第56-70页 |
| ·前言 | 第56-57页 |
| ·实验部分 | 第57-59页 |
| ·实验试剂及药品 | 第57页 |
| ·实验条件 | 第57页 |
| ·动力学实验过程 | 第57-59页 |
| ·备用溶液的配制 | 第57-58页 |
| ·样品的制备 | 第58页 |
| ·反应物和产物的萃取 | 第58-59页 |
| ·分析方法 | 第59页 |
| ·仪器分析条件 | 第59页 |
| ·产物定性定量 | 第5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9-68页 |
| ·降解产物 | 第59-65页 |
| ·1,2,3,4-TCDD的转化路径 | 第65-67页 |
| ·降解反应速率 | 第67-68页 |
| ·本章小节 | 第68-70页 |
| 第四章 双金属Fe/Pd和Fe/Ag还原脱氯降解1,2,3,4-TCDD研究 | 第70-83页 |
| ·前言 | 第70页 |
| ·实验部分 | 第70-74页 |
| ·实验材料 | 第71页 |
| ·双金属材料Fe/Ag、Fe/Pd制备 | 第71页 |
| ·实验条件 | 第71-72页 |
| ·动力学实验过程 | 第72-73页 |
| ·备用溶液的配制 | 第72页 |
| ·样品的制备 | 第72-73页 |
| ·反应物和产物的萃取 | 第73页 |
| ·分析方法 | 第73-74页 |
| ·仪器分析条件 | 第73页 |
| ·产物定性定量 | 第73-7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4-81页 |
| ·降解产物 | 第75-76页 |
| ·1,2,3,4-TCDD的转化路径 | 第76-80页 |
| ·反应速率 | 第80-81页 |
| ·双金属Fe/Pd、Fe/Ag和Zn脱氯降解1,2,3,4-TCDD性能对比 | 第81-82页 |
| ·本章小节 | 第82-83页 |
| 第五章 本论文的结论、特色、补充和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 第83-87页 |
|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83-84页 |
| ·研究特色及创新之处 | 第84-85页 |
| ·不足之处 | 第85页 |
| ·研究展望 | 第85-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110页 |
| 致谢 | 第110-111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待)发表的论文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