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13页 |
| 第一部分 但书的理解 | 第13-21页 |
| 一、但书的内容和历史由来 | 第13-14页 |
| 二、“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理解 | 第14-16页 |
| 三、“危害不大”的理解 | 第16-17页 |
| 四、“不认为是犯罪”的理解 | 第17页 |
| 五、但书和刑法第37条的关系 | 第17页 |
| 六、但书存在的合理性分析 | 第17-21页 |
| 1、法律不理会琐碎之事 | 第17-19页 |
| 2、法律文化传统的影响 | 第19-21页 |
| 第二部分 但书出罪和西方国家出罪机制的比较研究 | 第21-35页 |
| 一、出罪的原因分析 | 第21-24页 |
| 1、刑罚本身的不正当性分析 | 第21页 |
| 2、标签理论 | 第21-22页 |
| 3、前科报告制度 | 第22-23页 |
| 4、犯罪黑数 | 第23-24页 |
| 二、三大法系的出罪机制 | 第24-26页 |
| 1、西方国家的非犯罪化刑事政策分析 | 第24-26页 |
| 三、三大法系犯罪构成出罪的比较研究 | 第26-35页 |
| 1、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犯罪构成出罪 | 第27-28页 |
| 2、但书与大陆法系的出罪机制的比较研究 | 第28-34页 |
| 3、但书和英美法系的出罪机制的比较研究 | 第34-35页 |
| 第三部分 但书出罪机制在中国刑法中的支持 | 第35-42页 |
| 一、但书出罪的理论支持 | 第35-37页 |
| 二、但书出罪的法律支持 | 第37-39页 |
| 1、除基本行为模式外,有“情节严重”“情节恶劣”限制入罪的 | 第37页 |
| 2、除基本行为模式外,有“数额较大”“数额巨大”限制入罪的 | 第37-38页 |
| 3、除基本行为模式外,有“严重后果”限制入罪的 | 第38页 |
| 4、除基本行为模式外,有“重大损失”限制入罪的 | 第38页 |
| 5、除基本行为模式外,有“相对明确的后果”限制入罪的 | 第38-39页 |
| 6、除基本行为模式外,有“情节、数额、损失、后果的混合”限制入罪的 | 第39页 |
| 三、但书出罪的司法支持 | 第39-42页 |
| 第四部分 但书出罪机制的具体构建 | 第42-54页 |
| 一、树立温和的刑法观念 | 第42-46页 |
| 二、树立经济的刑法观念 | 第46-50页 |
| 三、借鉴社会相当性理论 | 第50-52页 |
| 四、赋予但书可以直接作为判决依据的效力 | 第52-54页 |
| 第五部分 但书出罪的适用主体 | 第54-56页 |
| 一、立法机关作为适用主体的出罪 | 第54页 |
| 二、公安机关作为适用主体的出罪 | 第54页 |
| 三、检察机关作为适用主体的出罪 | 第54-55页 |
| 四、法院作为适用主体的出罪 | 第55-56页 |
| 第六部分 但书的适用限制和使用范围 | 第56-58页 |
| 一、但书的适用限制 | 第56-57页 |
| 二、但书的适用范围 | 第57-58页 |
| 第七部分 但书出罪后的处理模式 | 第58-63页 |
| 一、行为出罪后成为行政法调整的行为 | 第59-61页 |
| 二、行为出罪后成为民事法调整的行为及和刑法第36条的关系 | 第61-62页 |
| 1、出罪为民事法等其他部门法调整 | 第61页 |
| 2、但书和刑法第36条的关系 | 第61-62页 |
| 三、行为出罪后成为道德调整的行为 | 第62-63页 |
| 结语 | 第63-64页 |
| 参考书目 | 第64-66页 |
| 后记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