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2页 |
| ·课题来源 | 第9-10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 ·和本论文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1页 |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 第2章 《内河通航标准》对内河水路运输的影响 | 第12-18页 |
| ·《内河通航标准》简介 | 第12-15页 |
| ·国外《内河通航标准》简介 | 第12-13页 |
| ·我国《内河通航标准》的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 ·新老《内河通航标准》的对比 | 第15页 |
| ·《内河通航标准》对内河水路运输的积极影响 | 第15-18页 |
| ·《内河通航标准》制定的意义 | 第15-16页 |
| ·《内河通航标准》有利于促进内河航运安全 | 第16-18页 |
| 第3章 “标准”航道等级划分对内河水路运输的影响 | 第18-24页 |
| ·我国《内河通航标准》中航道等级划分的原则及现状 | 第18-20页 |
| ·评定的范围及原则 | 第18-19页 |
| ·我国航道及其定级情况 | 第19-20页 |
| ·国外航道等级划分情况 | 第20-21页 |
| ·航道等级划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内河水路运输的影响 | 第21-22页 |
| ·对我国航道等级划分的探讨 | 第22-24页 |
| 第4章 “标准”中航宽的界定对内河水路运输的影响 | 第24-34页 |
| ·“标准”中关于航宽的界定及其主要不足 | 第24页 |
| ·航道宽度对内河水路运输的影响 | 第24-27页 |
| ·航道宽度影响航道的交通容量 | 第24-25页 |
| ·内河通航宽度影响船舶航行安全 | 第25-27页 |
| ·内河航道宽度的科学求取 | 第27-31页 |
| ·航道宽度公式的提出 | 第27页 |
| ·航道宽度公式各参数的求取 | 第27-31页 |
| ·对比本文和“通航标准”中的航宽公式并分析其影响 | 第31-33页 |
| ·小结 | 第33-34页 |
| 第5章 具有弯曲特性河段上过河建筑物通航宽度 | 第34-46页 |
| ·“标准”中对弯曲河段上过河建筑物航宽的界定及不足 | 第34页 |
| ·弯曲河段的水流动力分析 | 第34-35页 |
| ·航道曲度对航行安全的影响 | 第35-37页 |
| ·弯曲河段上过河建筑物对船舶通航的影响 | 第37-38页 |
| ·具有弯曲特性河段上过河建筑物对曲率的要求 | 第38-40页 |
| ·具有弯曲特性河段上过河建筑物通航宽度的科学求取 | 第40-46页 |
| ·船舶甩尾量的计算方法 | 第40-41页 |
| ·流致漂移量的计算方法 | 第41页 |
| ·风致漂移量模型 | 第41-42页 |
| ·船与桥墩安全距离的确定 | 第42页 |
| ·船舶与船舶之间安全距离的确定 | 第42页 |
| ·弯曲河段上过河建筑物通航宽度模型 | 第42-43页 |
| ·小结 | 第43-46页 |
| 第6章 临河建筑物对内河水路运输影响及评价方案 | 第46-52页 |
| ·临河建筑物对内河水路运输的影响 | 第46-50页 |
| ·航道尺度影响分析 | 第46-48页 |
| ·对航道水流条件影响分析 | 第48-49页 |
| ·对航路、航法影响分析 | 第49页 |
| ·对航行标志影响分析 | 第49-50页 |
| ·临河建筑物评价方案 | 第50-51页 |
| ·临河建筑物评价依据 | 第50页 |
| ·临河建筑物评价的内容 | 第50-51页 |
| ·临河建筑物评价的方法 | 第51页 |
| ·小结 | 第51-52页 |
| 第7章 未来船型发展对内河水路运输的影响 | 第52-55页 |
| ·未来内河船型发展趋势 | 第52-53页 |
| ·船舶大型化是未来内河船型发展的趋势之一 | 第52-53页 |
| ·船型集装箱化是未来船型发展的趋势之二 | 第53页 |
| ·现行的“通航标准”偏低对未来内河航运发展的制约 | 第53-54页 |
| ·应对未来船型发展趋势的探讨 | 第54-55页 |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1-62页 |
| 在读期间参加的主要课题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