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坳陷孔南地区孔店组层序地层学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4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题目来源 | 第9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内外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孔南地区孔店组层序地层的研究现状 | 第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2页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2-14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4-19页 |
·构造特征 | 第14-17页 |
·基本构造格局 | 第14-15页 |
·构造演化特点 | 第15-17页 |
·地层特征 | 第17-19页 |
第3章 层序地层分析 | 第19-81页 |
·概述 | 第19-21页 |
·层序界面的识别 | 第21-24页 |
·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 | 第21-23页 |
·孔南地区层序界面划分 | 第23-24页 |
·层序划分 | 第24-28页 |
·孔南地区孔店组层序划分 | 第24-27页 |
·孔南地区孔店组区块划分 | 第27-28页 |
·SQ1 层序地层分析 | 第28-39页 |
·SQ1 层序界面识别 | 第28-31页 |
·SQ1 层序体系域划分 | 第31-32页 |
·SQ1 层序典型地区层序地层特征 | 第32-34页 |
·SQ1 层序联井层序地层对比 | 第34-37页 |
·SQ1 层序准层序及准层序组特征 | 第37-39页 |
·SQ2 层序地层分析 | 第39-52页 |
·SQ2 层序界面识别 | 第40-42页 |
·SQ2 层序体系域划分 | 第42-44页 |
·SQ2 层序典型地区层序地层特征 | 第44-45页 |
·SQ2 层序联井层序地层对比 | 第45-49页 |
·SQ2 层序准层序及准层序组特征 | 第49-52页 |
·SQ3 层序地层分析 | 第52-65页 |
·SQ3 层序界面识别 | 第52-55页 |
·SQ3 层序体系域划分 | 第55-58页 |
·SQ3 层序典型地区层序地层特征 | 第58页 |
·SQ3 层序联井层序地层对比 | 第58-63页 |
·SQ3 层序准层序及准层序组特征 | 第63-65页 |
·SQ4 层序地层分析 | 第65-81页 |
·SQ4 层序界面识别 | 第66-68页 |
·SQ4 层序体系域划分 | 第68-70页 |
·SQ4 层序典型地区层序地层特征 | 第70-73页 |
·SQ4 层序联井层序地层对比 | 第73-78页 |
·SQ4 层序准层序及准层序组特征 | 第78-81页 |
第4章 层序地层格架与层序地层模式 | 第81-102页 |
·联井层序对比 | 第81-93页 |
·层序地层格架 | 第93-100页 |
·盆地南缘层序地层格架 | 第93-94页 |
·盆地北缘层序地层格架 | 第94-96页 |
·盆地西缘层序地层格架 | 第96-98页 |
·盆地东缘层序地层格架 | 第98-100页 |
·层序地层模式 | 第100-102页 |
·缓坡型层序地层模式 | 第100-101页 |
·陡坡型层序地层模式 | 第101-102页 |
结论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06-107页 |
授予硕士学位人员登记表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