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27页 |
·本研究的科学依据和意义 | 第8-9页 |
·文献综述 | 第9-25页 |
·絮凝科学的进展与研究 | 第9-10页 |
·絮凝作用机理及效果的影响因素 | 第10-16页 |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6-19页 |
·聚硅酸的研究动态 | 第19-20页 |
·聚硅酸金属盐的研制及发展 | 第20-24页 |
·聚硅酸金属盐的发展趋势 | 第24-25页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页 |
·本研究技术关键和创新之处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7-29页 |
·药剂和仪器 | 第27页 |
·实验药剂 | 第27页 |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7页 |
·实验方法 | 第27-29页 |
·絮凝剂的制备方法 | 第27-28页 |
·模拟江水的配制 | 第28页 |
·形貌观测方法 | 第28页 |
·絮体的观测方法 | 第28页 |
·红外光谱测定方法 | 第28页 |
·ζ电位测定方法 | 第28页 |
·粒度的测量 | 第28页 |
·絮凝实验 | 第28-29页 |
第三章 聚硅酸金属盐稳定性的研究 | 第29-33页 |
·pH 值对聚硅酸稳定性的影响 | 第29页 |
·降低Na~+浓度对稳定性的影响 | 第29-30页 |
·引入不同的酸化剂对稳定性的影响 | 第30页 |
·硼的引入对聚硅酸稳定性的影响 | 第30-31页 |
·金属离子的引入对聚硅酸稳定性的影响 | 第31-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聚硅酸金属盐的絮凝性能 | 第33-41页 |
·聚硅金属盐处理焦化废水 | 第33-35页 |
·n(M)/n(Si)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33-34页 |
·pH 值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34页 |
·聚硅酸金属盐投加量对COD 去除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聚硅酸金属盐处理乳化油废水 | 第35-37页 |
·n(M)/n(Si)对除油效果的影响 | 第35-36页 |
·pH 值对除油效果的影响 | 第36-37页 |
·絮凝剂投加量对除油效果的影响 | 第37页 |
·聚硅酸金属盐处理长江水 | 第37-39页 |
·最佳n(Al)/n(Si)的选择 | 第37-38页 |
·pH 值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38页 |
·PASS 投加量对处理长江水效果的影响 | 第38页 |
·PAC 与PASS 处理长江水效果的比较 | 第38-39页 |
·小结 | 第39-41页 |
第五章 聚硅酸金属盐的形貌、结构及絮凝机理研究 | 第41-56页 |
·聚硅酸金属盐的形貌研究 | 第41-44页 |
·聚硅酸金属盐的结构研究 | 第44-47页 |
·聚硅酸金属盐的红外光谱研究 | 第44-45页 |
·X—射线衍射研究 | 第45-47页 |
·絮凝剂水解沉淀物和废水中污染物的ζ电位 | 第47-50页 |
·污染物的ζ电位 | 第47-48页 |
·絮凝剂的水解沉淀物的ζ电位 | 第48-50页 |
·絮体显微照片 | 第50-52页 |
·粒度分布 | 第52-54页 |
·聚合铝处理模拟江水后絮体粒径分布 | 第52-53页 |
·聚硅硫酸铝(PASS)处理模拟江水后絮体粒径分布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