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4页 |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及应用 | 第10-11页 |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及特征 | 第10页 |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应用简介 | 第10-11页 |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在景观研究中的应用 | 第10-11页 |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在其他领域研究中的应用 | 第11页 |
·景观生态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景观与景观生态学 | 第11-15页 |
·景观的原义 | 第11-12页 |
·地理学中的景观概念 | 第12-13页 |
·景观作为生态系统的载体 | 第13页 |
·景观生态学概述 | 第13-15页 |
·景观生态学的主要原理及理论 | 第15-16页 |
·景观分类与景观类型 | 第16-1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景观的分类原则 | 第17-18页 |
·“3S”技术 | 第18-22页 |
·遥感 | 第18-19页 |
·全球定位系统 | 第19页 |
·地理信息系统 | 第19-21页 |
·“3S”集成 | 第21-22页 |
·“3S”技术与景观生态学 | 第22-24页 |
2 研究区概况、研究内容及研究技术线路 | 第24-29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4-26页 |
·地理位置与基本情况 | 第24页 |
·地质与地貌 | 第24-25页 |
·气候条件 | 第25页 |
·水文条件 | 第25页 |
·土壤条件 | 第25-26页 |
·植被状况 | 第26页 |
·经济状况 | 第26页 |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及研究主要技术线路 | 第26-29页 |
·内容 | 第26-27页 |
·目的与意义 | 第27页 |
·研究主要技术线路 | 第27-29页 |
3 景观格局研究信息的获取 | 第29-47页 |
·数据、信息源及软件配置 | 第29页 |
·数据及信息源 | 第29页 |
·软件配置 | 第29页 |
·景观要素类型划分与景观要素类型编码 | 第29-33页 |
·景观要素类型划分 | 第29-31页 |
·景观要素类型编码 | 第31-33页 |
·景观影像处理 | 第33-38页 |
·QuickBird遥感影像简介 | 第33页 |
·景观图像预处理 | 第33-34页 |
·景观图像融合 | 第34-35页 |
·图像增强 | 第35-37页 |
·几何精校正 | 第37-38页 |
·景观类型信息的获取方法 | 第38-44页 |
·传统的计算机自动分类方法 | 第38页 |
·本次研究采用的景观类型信息获取方法 | 第38-44页 |
·基于纹理的图像分割 | 第39-41页 |
·人工目视判读 | 第41-44页 |
·景观类型信息的质量校验与控制 | 第44-46页 |
·图像处理检查 | 第44页 |
·判读标志检查 | 第44-45页 |
·卫片判读质量校验与控制 | 第45-46页 |
·其他景观格局研究信息的提取 | 第46-47页 |
4 数据管理与景观类型成果图的制作 | 第47-49页 |
·数据后期管理与建立数据库 | 第47页 |
·景观类型成果图的制作与输出 | 第47-49页 |
5 景观格局研究 | 第49-73页 |
·景观空间格局指数的计算 | 第49-53页 |
·景观单元特征指数 | 第49-50页 |
·景观异质性指标 | 第50-53页 |
·景观构成与景观空间布局分析 | 第53-62页 |
·景观构成 | 第53-55页 |
·景观空间布局分析 | 第55-62页 |
·高程分析 | 第55-58页 |
·坡度分析 | 第58-62页 |
·景观斑块基本特征分析 | 第62-68页 |
·斑块的大小与粒级结构 | 第62-65页 |
·斑块的形状分析 | 第65-68页 |
·斑块的平均周长 | 第65-67页 |
·斑块的形状分析 | 第67-68页 |
·景观异质性分析 | 第68-71页 |
·景观斑块密度与景观边缘密度分析 | 第68-69页 |
·景观多样性分析 | 第69页 |
·镶嵌度指数分析 | 第69-70页 |
·生境破碎化指数及景观分离度与分析 | 第70-71页 |
·景观格局研究结果 | 第71-73页 |
6 结果与讨论 | 第73-7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3页 |
·主要优点与创新 | 第73-74页 |
·不足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3页 |
附录A: 目视解译标志 | 第83-90页 |
附录B: 研究区QuickBird影像及景观类型成果图 | 第90-93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