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21页 |
| ·研究概述 | 第8-11页 |
|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 ·选题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 第9页 |
| ·研究内容和逻辑结构 | 第9-10页 |
| ·研究范围 | 第1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区域理论研究前沿综述 | 第11-19页 |
| ·产业集聚(集群)理论 | 第11-12页 |
| ·区域创新和竞争力理论 | 第12-15页 |
|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 第15-18页 |
| ·区域政策理论 | 第18-19页 |
| ·江苏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 2 苏北区域差异状况 | 第21-38页 |
| ·苏北、苏中、苏南区域发展差异现状 | 第21-31页 |
| ·经济发展水平差距 | 第21-23页 |
| ·人民生活水平差异 | 第23-26页 |
| ·社会发展水平差距 | 第26-27页 |
|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差距 | 第27-28页 |
| ·苏北区域发展内部差异 | 第28-31页 |
| ·苏北区域发展差异成因分析 | 第31-38页 |
| ·区位和交通差异因素 | 第32-33页 |
| ·产业结构差异 | 第33-34页 |
| ·所有制结构差异 | 第34-35页 |
| ·人力和资金双重资本的稀缺 | 第35-36页 |
| ·苏北区域内创新能力不强 | 第36-38页 |
| 3 苏北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支撑体系 | 第38-54页 |
| ·基本完善的经济基础构建了经济腾飞的平台 | 第38-42页 |
| ·日臻完善的交通网络凸显区位优势 | 第38-40页 |
| ·水利、能源等经济基础设施完善为区域经济发展增添活力 | 第40-42页 |
| ·经济繁荣和资源丰富中的“孤岛”后发优势 | 第42-48页 |
| ·与周边地区发展竞争,在互利和合作中一体化发展 | 第42-44页 |
| ·苏北的后发优势 | 第44-46页 |
| ·丰富的旅游环境和资源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 | 第46-48页 |
| ·制度安排,促进苏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 第48-49页 |
| ·制度建设的创新性 | 第48页 |
| ·区域发展政策倾斜促进经济一体化发展 | 第48-49页 |
|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 第49-54页 |
| ·劳动力与区域经济的发展 | 第49-51页 |
| ·促进苏北经济发展的低成本优势 | 第51-53页 |
| ·回流效应 | 第53-54页 |
| 4 促进苏北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区域政策 | 第54-91页 |
| ·经济政策与区域经济政策 | 第54-58页 |
| ·经济政策 | 第54-55页 |
| ·区域经济政策 | 第55页 |
| ·经济政策和区域经济政策的关系 | 第55-56页 |
| ·区域战略与区域政策 | 第56-58页 |
| ·促进苏北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政策体系 | 第58-60页 |
| ·苏北区域一体化发展政策的性质界定 | 第58页 |
| ·苏北区域一体化发展政策的制度基础 | 第58-59页 |
| ·苏北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政策目标 | 第59页 |
| ·苏北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的政策工具 | 第59-60页 |
| ·促进苏北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基础 | 第60-67页 |
| ·制度建设在苏北区域发展中的极度紧迫性 | 第60-63页 |
| ·促进苏北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法律保障 | 第63-65页 |
| ·促进苏北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组织机构 | 第65-67页 |
| ·促进苏北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政策选择 | 第67-80页 |
| ·鼓励加速南北产业转移重塑江苏经济版图 | 第68-69页 |
| ·优先重点开发沿海和内陆中心区域 | 第69-78页 |
| ·完善城镇规划,建立网络状经济增长极 | 第78-80页 |
| ·促进苏北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工具 | 第80-91页 |
| ·区域政策工具及其基本分类 | 第80-81页 |
| ·促进苏北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直接援助政策工具 | 第81-84页 |
| ·间接政策工具之一----资本布局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 | 第84-86页 |
| ·间接政策工具之二----科学规划和推进工业园区建设 | 第86-91页 |
| 5 总结与设想 | 第91-95页 |
| ·论文总结 | 第91-93页 |
| ·写作动机、研究过程回顾 | 第91-92页 |
| ·理论研究成果 | 第92-93页 |
| ·存在不足及后续研究设想 | 第93-95页 |
| ·存在不足 | 第93页 |
| ·后续研究设想 | 第93-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