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12页 |
1.1 国内外连续采煤机的发展和使用状况 | 第8-10页 |
1.1.1 连续采煤机在国外的发展和使用 | 第8-9页 |
1.1.2 连续采煤机在我国的使用情况 | 第9-10页 |
1.2 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2 包裹体在煤层中的分布及其模拟研究 | 第12-26页 |
2.1 煤岩中的包裹体及其对截割机构的影响 | 第12页 |
2.2 煤岩中包裹体的测定及其分布规律 | 第12-14页 |
2.2.1 包裹体的测定及评价方法 | 第12-13页 |
2.2.2 包裹体的分布规律 | 第13-14页 |
2.3 包裹体的模拟研究 | 第14-26页 |
2.3.1 复杂煤层模拟过程中的几点假设 | 第14-15页 |
2.3.2 包裹体各轴尺寸及重心的确定 | 第15-18页 |
2.3.2.1 长轴尺寸A_i 和B_i | 第15-17页 |
2.3.2.2 短轴尺寸C_i | 第17-18页 |
2.3.2.3 包裹体的重心坐标 | 第18页 |
2.3.3 模拟程序设计 | 第18页 |
2.3.4 模拟示例及结果分析 | 第18-26页 |
3 截割机构上随机载荷的模拟研究 | 第26-44页 |
3.1 单个截齿的力学模型 | 第26-30页 |
3.1.1 镐形齿破煤的机理 | 第26页 |
3.1.2 镐形截齿的力学模型 | 第26-30页 |
3.1.2.1 英国学者建立的截齿力学模型 | 第27页 |
3.1.2.2 前苏联学者建立的截齿力学模型 | 第27-30页 |
3.2 连续采煤机截割机构上的载荷 | 第30-34页 |
3.2.1 截割机构上的平均载荷 | 第30-32页 |
3.2.2 截割机构上的随机载荷 | 第32-34页 |
3.3 截割机构上随机载荷的模拟 | 第34-37页 |
3.3.1 程序模拟中的几点问题 | 第34-35页 |
3.3.1.1 纯煤层和岩石层的模拟 | 第34页 |
3.3.1.2 岩石夹层的模拟 | 第34页 |
3.3.1.3 包裹体的模拟 | 第34-35页 |
3.3.2 模拟程序的算法 | 第35-37页 |
3.4 随机载荷模拟示例及模拟结果验证 | 第37-44页 |
3.4.1 随机载荷模拟示例及分析 | 第37-42页 |
3.4.2 模拟结果验证 | 第42-44页 |
4 截割机构参数优化 | 第44-70页 |
4.1 截割机构优化模型的确定原则 | 第44-45页 |
4.1.1 截割机构主要参数对采煤机及煤炭品质的影响 | 第44-45页 |
4.1.2 模型确定原则 | 第45页 |
4.2 优化模型的建立 | 第45-53页 |
4.2.1 设计变量的选取 | 第45-46页 |
4.2.2 目标函数的建立 | 第46-50页 |
4.2.2.1 截割比能耗模型 | 第46-48页 |
4.2.2.2 载荷波动系数模型 | 第48-49页 |
4.2.2.3 煤炭品质模型 | 第49-50页 |
4.2.2.4 生产率模型 | 第50页 |
4.2.3 约束条件的确定 | 第50-52页 |
4.2.3.1 边界条件约束 | 第50页 |
4.2.3.2 生产条件约束 | 第50-51页 |
4.2.3.3 截割机构条件约束 | 第51-52页 |
4.2.4 优化模型 | 第52-53页 |
4.3 优化模型的求解方法 | 第53-58页 |
4.3.1 优化方法的选择 | 第53-54页 |
4.3.2 遗传算法简介 | 第54-55页 |
4.3.3 遗传算法的实现 | 第55-58页 |
4.4 截割机构参数优化模型的求解 | 第58-70页 |
4.4.1 基于 Matlab7.0/GA 工具箱对优化模型的求解 | 第58-63页 |
4.4.1.1 Matlab 中 GA 工具箱使用上的缺陷 | 第58页 |
4.4.1.2 使用 GA 工具箱时模型算法的改进 | 第58-63页 |
4.4.2 优化结果及分析 | 第63-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学术论文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