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1-40页 |
1 临床资料 | 第11-13页 |
1.1 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订制的《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及疗效标准(2016年修订稿)》) | 第11-12页 |
1.2 纳入标准 | 第12页 |
1.3 排除标准 | 第12页 |
1.4 剔除标准 | 第12-13页 |
2 一般资料及分组 | 第13页 |
2.1 一般资料来源 | 第13页 |
2.2 资料分组 | 第13页 |
3 治疗方案 | 第13-15页 |
3.1 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糖尿病组 | 第13页 |
3.2 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高血压组 | 第13-14页 |
3.3 监测的临床指标 | 第14页 |
3.4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4页 |
3.5 安全性评价 | 第14-15页 |
3.6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第15页 |
4 基线比较 | 第15-17页 |
4.1 三组患者性别构成 | 第15页 |
4.2 三组患者年龄比较 | 第15-16页 |
4.3 三组患者治疗前观察指标比较 | 第16-17页 |
5 三组患者治疗后统计结果 | 第17-40页 |
5.1 三组患者症状评分比较 | 第18-19页 |
5.2 三组的症状计分比较 | 第19-20页 |
5.3 患者ABI指数分级比较结果 | 第20-23页 |
5.4 三组患者生化指标治疗后各时间点组间比较结果 | 第23-26页 |
5.5 三组患者临床观察指标趋势比较 | 第26-30页 |
5.6 三组患者生化指标比较自身比较 | 第30-33页 |
5.7 三组患者重复测量比较 | 第33-39页 |
5.8 不良反应的分析 | 第39-40页 |
第二部分 分析与讨论 | 第40-53页 |
1 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定义 | 第40页 |
2 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因 | 第40-41页 |
2.1 CD40基因学说 | 第40页 |
2.2 microRNA学说 | 第40页 |
2.3 巨噬细胞极化学说 | 第40-41页 |
3 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现代研究及诊疗手段。 | 第41-42页 |
3.1 现代研究 | 第41页 |
3.2 诊断手段 | 第41-42页 |
4 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方法。 | 第42-44页 |
4.1 他汀类药物治疗 | 第42页 |
4.2 抗凝抗血小板治疗 | 第42页 |
4.3 联合降压药物治疗 | 第42页 |
4.4 其它药物治疗 | 第42页 |
4.5 基因治疗 | 第42-43页 |
4.6 外周干细胞治疗 | 第43页 |
4.7 外科手术 | 第43页 |
4.8 截肢手术 | 第43页 |
4.9 急性缺血的治疗 | 第43页 |
4.10 综合治疗 | 第43-44页 |
5 中国历代文献对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 | 第44-46页 |
5.1 病名的历史沿革 | 第44页 |
5.2 脱疽病的病因病机 | 第44-45页 |
5.3 脱疽病的中医治疗 | 第45-46页 |
6 软坚清脉法治疗的理论依据及既往研究 | 第46-47页 |
6.1 奚氏软坚清脉理论 | 第46页 |
6.2 本研究治疗依据 | 第46-47页 |
6.3 治疗方法 | 第47页 |
7 目前真实世界研究的临床应用 | 第47-48页 |
7.1 随机对照试验的中医药研究临床现况 | 第47-48页 |
7.2 真实世界研究的历史沿革 | 第48页 |
8 软坚清脉颗粒治疗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分析 | 第48-52页 |
8.1 软坚清脉颗粒对于患者症状的影响 | 第48-50页 |
8.2 软坚清脉颗粒对于ABI指数的影响 | 第50页 |
8.3 软坚清脉颗粒治疗后各组情况 | 第50-52页 |
9 本次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52-53页 |
第三部分 结论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附录 | 第61-74页 |
附录一 综述 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腔内术后的展望 | 第6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二 发表文章 | 第66-69页 |
附录三 糖尿病、高血压诊断及治疗目标值 | 第69-71页 |
附录四 ABI的测量及分级 | 第71-72页 |
附录五 疾病症情计分表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