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南郊长安地区浅层地下水水质分析及健康评价
1 前言 | 第1-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5-19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5页 |
·水文地质概况 | 第15页 |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特点 | 第15-18页 |
·地下水开采量的变化特点 | 第15-16页 |
·地下水开采程度 | 第16-18页 |
·潜水 | 第16-17页 |
·承压水 | 第17-18页 |
·地下水供水比例与用水结构的变化特点 | 第18页 |
·地下水的污染状况 | 第18-19页 |
3 研究方法和原理 | 第19-21页 |
·原子吸收光谱法 | 第19页 |
·原子荧光光谱法 | 第19-20页 |
·pH值、温度和电导率测定 | 第20页 |
·F含量测定 | 第20-21页 |
4 实验方法 | 第21-31页 |
·采样点分布 | 第21-22页 |
·样品采集及处理方法 | 第22-23页 |
·实验步骤 | 第23-31页 |
·水样预处理 | 第23页 |
·标准溶液系列配制 | 第23-25页 |
·石墨炉原子化升温程序的选择 | 第25-27页 |
·仪器校正曲线 | 第27-31页 |
5 实验结果 | 第31-47页 |
·2005年9月水质分析结果 | 第31-40页 |
·温度、pH值和电导率 | 第32页 |
·Fe元素含量 | 第32-33页 |
·Mn元素含量 | 第33-34页 |
·Zn元素含量 | 第34-35页 |
·Cr元素含量 | 第35页 |
·Cd元素含量 | 第35-36页 |
·Cu元素含量 | 第36页 |
·Se元素含量 | 第36页 |
·Pb元素含量 | 第36-37页 |
·As元素含量 | 第37页 |
·Hg元素含量 | 第37-38页 |
·F元素含量 | 第38-40页 |
·2005年11月水质分析结果 | 第40-47页 |
·温度、pH值和电导率 | 第40页 |
·Fe元素含量 | 第40-41页 |
·Mn元素含量 | 第41-42页 |
·Zn元素含量 | 第42-43页 |
·Cr元素含量 | 第43页 |
·Cd元素含量 | 第43-44页 |
·Cu元素含量 | 第44页 |
·Se元素含量 | 第44-45页 |
·Pb元素含量 | 第45页 |
·As元素含量 | 第45页 |
·Hg元素含量 | 第45-46页 |
·F元素含量 | 第46-47页 |
6 地下水水质评价 | 第47-55页 |
·评价项目 | 第47页 |
·评价方法 | 第47页 |
·单项组分评价 | 第47页 |
·综合评价 | 第47页 |
·水质评价 | 第47-52页 |
·国标F值法的优缺点 | 第52页 |
·国标F值法的优点 | 第52页 |
·国标F值法的缺点 | 第52页 |
·过于突出最大污染因子 | 第52页 |
·未考虑权重因素 | 第52页 |
·国标F值法修正 | 第52-55页 |
·污染因子权重值的Wi求法 | 第52-53页 |
·评价结果 | 第53-55页 |
7 讨论 | 第55-58页 |
·水质状况 | 第55-56页 |
·原因分析 | 第56页 |
·自然原因 | 第56页 |
·人为原因 | 第56页 |
·元素超标分析 | 第56-57页 |
·氟污染原因分析 | 第56-57页 |
·铁、锰污染原因分析 | 第57页 |
·地貌、土层厚度与地下水水中元素含量关系 | 第57-58页 |
8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