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特色的集约与升华--洽川黄河湿地农家乐研究
| 1 导论 | 第1-16页 |
| ·研究的现实背景 | 第8-9页 |
| ·“农家乐”旅游兴起及蓬勃发展的动力 | 第8页 |
| ·“农家乐”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第8-9页 |
| ·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意义 | 第9-12页 |
| ·研究的对象 | 第9-11页 |
| ·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11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的基础 | 第12-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研究的方法和框架 | 第14-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 2 现实与困惑 | 第16-31页 |
| ·发展现状描述 | 第16-26页 |
| ·自然景观 | 第16-19页 |
| ·历史人文 | 第19-20页 |
| ·建筑与空间 | 第20-25页 |
| ·旅游标识 | 第25-26页 |
| ·发展现状评价 | 第26-29页 |
| ·本研究的视角 | 第26-27页 |
| ·现状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 ·困惑与思考 | 第29-30页 |
| ·问题存在的原因 | 第29页 |
| ·本研究思路 | 第29-30页 |
| ·小结 | 第30-31页 |
| 3 需求与理想 | 第31-47页 |
| ·以大众游憩行为心理理论为导向 | 第31-40页 |
| ·对大众游憩行为心理理论的认识 | 第31-33页 |
| ·游人对旅游资源的认识过程 | 第33-34页 |
| ·该地区游客游憩需求研究 | 第34-40页 |
| ·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导向 | 第40-43页 |
| ·解读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40-41页 |
| ·景观生态学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 | 第41-42页 |
| ·该地区旅游开发与景观生态学原理 | 第42-43页 |
| ·以相关经济理论为导向 | 第43-45页 |
| ·生态经济理论 | 第43-44页 |
| ·门槛分析法与人工构筑物规模的经济 | 第44-45页 |
| ·地方参与有利于解决相关经济问题 | 第45页 |
| ·小结 | 第45-47页 |
| 4 挖掘与集约 | 第47-67页 |
| ·自然资源 | 第47-51页 |
| ·地景——黄天厚土 | 第47-48页 |
| ·水资源——黄河与温泉 | 第48-49页 |
| ·湿地植物——芦苇荡、荷塘 | 第49-50页 |
| ·湿地动物——鸟、鱼 | 第50-51页 |
| ·历史遗产与文化遗存 | 第51-54页 |
| ·古老封地——“有莘国” | 第51页 |
| ·历史人物综记 | 第51-53页 |
| ·典故传说 | 第53-54页 |
| ·历史文物 | 第54页 |
| ·民俗生活 | 第54-61页 |
| ·衣食住行 | 第55-58页 |
| ·生活礼仪 | 第58页 |
| ·民间聚会 | 第58-59页 |
| ·民间艺术 | 第59-61页 |
| ·村落形态风貌特色 | 第61-66页 |
| ·村落总体布局形态 | 第61-62页 |
| ·村落内部空间形态 | 第62-64页 |
| ·建筑形态 | 第64-66页 |
| ·小结 | 第66-67页 |
| 5 解构与升华 | 第67-79页 |
| ·地域性设计的理论探讨 | 第67-69页 |
| ·地域性的概念 | 第67页 |
| ·地域主义与批判的地域主义 | 第67-69页 |
| ·关于地域及地域性的理解 | 第69页 |
| ·地域性设计的手法探索 | 第69-72页 |
| ·保留 | 第70页 |
| ·抽取 | 第70页 |
| ·关联 | 第70-71页 |
| ·异物 | 第71页 |
| ·解构 | 第71-72页 |
| ·萃里、萃野村规划结构及空间设计探索 | 第72-79页 |
| ·思想理念 | 第72-73页 |
| ·目标与方法 | 第73-74页 |
| ·实践探索 | 第74-79页 |
| 6 结论 | 第79-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图表目录 | 第82-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 附录 | 第87-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