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部分 中药配伍与毒性的研究概况 | 第10-14页 |
一、方剂配伍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一) 理论研究 | 第10页 |
(二) 实验研究 | 第10-11页 |
二、中药毒性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现代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12-14页 |
第二部分 控制复方中细辛功效发挥方向与毒性诸因素的理论研究 | 第14-48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5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一) 控制细辛复方中功效发挥方向的研究 | 第15-16页 |
(二) 细辛的毒性研究 | 第16-18页 |
1.文献研究 | 第17页 |
2.实验研究 | 第17-18页 |
四、创新点 | 第18-19页 |
五、影响复方中细辛功效发挥方向诸因素的研究结果 | 第19-20页 |
1.细辛功效应用历史概况 | 第19页 |
2.控制细辛功效发挥方向的因素 | 第19-20页 |
·配伍环境 | 第19-20页 |
·剂量对细辛功效发挥方向的影响 | 第20页 |
·剂型对细辛功效发挥方向的影响 | 第20页 |
·用法对细辛功效发挥方向的影响 | 第20页 |
六、影响复方中细辛功效发挥方向的诸因素分析 | 第20-36页 |
1.细辛功效应用简述 | 第20-23页 |
2.细辛常用配伍结构与机理初探 | 第23-34页 |
·相须相使、相辅相成,是细辛的主要配伍组合规律 | 第23-31页 |
·散寒祛风 | 第23-25页 |
·止痛 | 第25-29页 |
·温肺化饮 | 第29-30页 |
·通窍 | 第30-31页 |
·寒热共用、散敛并施、相反相成,是细辛特殊的配伍组合规律 | 第31-34页 |
3.细辛应用剂量小议 | 第34-35页 |
4.细辛应用剂型、用法浅析 | 第35-36页 |
七、细辛毒性的研究概况 | 第36-48页 |
1.细辛毒性的文献研究 | 第37页 |
2.细辛毒性的实验研究 | 第37-38页 |
3.细辛运用的临床研究 | 第38-39页 |
4.影响细辛毒性的主要因素 | 第39-45页 |
·基原 | 第39-40页 |
·品种 | 第40-42页 |
·入药部位 | 第42页 |
·采制 | 第42-43页 |
·剂型与煎煮时间 | 第43-44页 |
·配伍 | 第44-45页 |
5.影响细辛毒性诸因素的分析 | 第45-46页 |
·品种的差异 | 第45页 |
·药用部分与采制的差别 | 第45-46页 |
·剂型和用法的不同 | 第46页 |
·严格配伍、减毒增效 | 第46页 |
6.细辛毒性的减毒控毒方法 | 第46-48页 |
·注意剂型与用量 | 第47页 |
·配伍应用 | 第47页 |
·辩证明确,掌握细辛的禁忌症 | 第47页 |
·掌握药量,小量递增,中病即止 | 第47页 |
·服药有法,避免中毒 | 第47-48页 |
·因人因时制宜 | 第48页 |
第三部分、细辛及其代表性配伍镇痛的效量与毒量药物动力学参数的估测 | 第48-75页 |
一、药物效量动力学参数估测 | 第49-60页 |
1.量效实验 | 第49-53页 |
2.时效实验 | 第53-57页 |
3.求时间-体存生物相当药量曲线 | 第57-60页 |
二、毒量药物动力学参数估测 | 第60-70页 |
1.细辛及其配伍的半数致死量(LD_(50))的测定 | 第60-62页 |
2.毒量动力学实验 | 第62-69页 |
结果及讨论: | 第69-70页 |
三、细辛及其代表性配伍镇痛的效量与毒量药物动力学结果与讨论 | 第70-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81-82页 |
声明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