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支气管哮喘治疗现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期80例临床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目录 | 第4-6页 |
| 前言 | 第6-8页 |
| 第一部分 哮喘治疗现状 | 第8-30页 |
| 1 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 第8-19页 |
| ·哮喘的历史沿革 | 第8页 |
| ·病因病机 | 第8-11页 |
| ·内因 | 第8-10页 |
| ·外因——诱发因素 | 第10-11页 |
| ·哮喘的中医治疗概括 | 第11-19页 |
| ·哮喘欲作,救其萌芽,截断发作 | 第11-12页 |
| ·哮喘已作,调气化痰(饮)祛瘀,注重肝肺 | 第12-17页 |
| ·哮喘已止,调补脾肾,培根固本 | 第17-18页 |
| ·标本兼治 | 第18-19页 |
| 2 小儿支气管哮喘的西医治疗现状 | 第19-26页 |
| ·哮喘治疗新策略 | 第19-23页 |
| ·早期干预疗法 | 第19页 |
| ·联合疗法 | 第19-22页 |
| ·ICS联合吸入型长效β_2受体激动剂 | 第20页 |
| ·ICS联合白三烯调节剂 | 第20-21页 |
| ·ICS联合缓释茶碱 | 第21-22页 |
| ·阶梯式固定剂量疗法与可调节维持剂量疗法 | 第22页 |
| ·以白三烯调节剂为代表的靶位治疗 | 第22-23页 |
| ·“同一个气道,同一种疾病”的治疗新概念 | 第23页 |
| ·以完全控制为目标的治疗新概念 | 第23页 |
| ·常用治疗药物简介 | 第23-26页 |
| ·抗炎药 | 第23-24页 |
| ·支气管扩张剂 | 第24-25页 |
| ·抗组胺药物 | 第25-26页 |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 第26-30页 |
| ·小儿支气管哮喘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必要性探讨 | 第26-27页 |
| ·中医药治疗哮喘的优势 | 第27-28页 |
| ·整体现念,调理脏腑功能 | 第27页 |
| ·对症治疗,化痰平喘止咳 | 第27页 |
| ·中医药治疗在难治性哮喘中运用 | 第27-28页 |
| ·小儿支气管哮喘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 | 第28-30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 第30-37页 |
| 1 一般资料 | 第30页 |
| 2 诊断标准 | 第30-33页 |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30-31页 |
| ·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 | 第30页 |
| ·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分期 | 第30-31页 |
| ·急性发作时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 第31页 |
| ·中医诊断标准 | 第31-32页 |
| ·试验病例标准 | 第32-33页 |
| ·纳入病例标准 | 第32页 |
| ·排除病例标准 | 第32-33页 |
| ·病例剔除或脱落标准 | 第33页 |
| 3 主要症状体征评分标准 | 第33-34页 |
| 4 哮喘症状评分标准 | 第34页 |
| 5 关于哮喘用药评分的数据整理 | 第34-35页 |
| ·合并用药方案 | 第34-35页 |
| ·哮喘用药的分类 | 第35页 |
| ·数据整理 | 第35页 |
| 6 疗效判定标准 | 第35-36页 |
| 7 试验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 ·治疗用药 | 第36-37页 |
| ·用药疗程 | 第37页 |
| ·观察项目 | 第37页 |
| ·统计学方法 | 第3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3页 |
| 1 治疗前分析 | 第37-38页 |
| ·120例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 | 第37-38页 |
| ·治疗前两组患者单项症状比较 | 第38页 |
| 2 治疗后比较 | 第38-41页 |
| ·临床疗效比较 | 第38-39页 |
| ·单项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治疗前后的变化 | 第39页 |
| ·单项症状体征治疗前后积分差比较 | 第39-40页 |
| ·治疗前后哮喘症状评分比较 | 第40页 |
| ·哮喘用药计分比较 | 第40-41页 |
| 3 试验结论 | 第41-43页 |
| ·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对哮喘单项症状体征的改善作用 | 第41页 |
| ·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对哮喘症状评分的影响 | 第41-42页 |
| ·中西医结合方案对哮喘用药计分的影响 | 第42页 |
| ·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哮喘总体疗效 | 第42-43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43-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 附件 | 第50页 |
| 申明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