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品种(系)和“大五星”后代群体的RAPD分析
| 摘要 | 第1-8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8-16页 |
| ·RAPD简介 | 第8-10页 |
| ·RAPD技术的优点 | 第9页 |
| ·RAPD技术的缺点 | 第9-10页 |
| ·RAPD在果树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 第10-14页 |
| ·应用RAPD进行品种鉴定和分类 | 第10-12页 |
| ·应用RAPD技术进行系谱分析 | 第12页 |
| ·应用RAPD技术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12-13页 |
| ·应用RAPD技术构建遗传图谱 | 第13-14页 |
| ·RAPD在枇杷上的应用进展 | 第14-15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15-16页 |
| 2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页 |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6-20页 |
| ·材料 | 第16-17页 |
| ·品种(系)和群体个体的来源 | 第16-17页 |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17页 |
| ·实验方法 | 第17-20页 |
| ·枇杷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测定 | 第17-18页 |
| ·RAPD分析方法 | 第18-20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0-37页 |
| ·DNA提取 | 第20页 |
| ·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 第20-24页 |
| ·dNTP浓度 | 第20-21页 |
| ·Taq酶浓度 | 第21-22页 |
| ·引物浓度 | 第22页 |
| ·Mg~(2+)浓度 | 第22-23页 |
| ·模板DNA浓度 | 第23-24页 |
| ·优化后的反应体系 | 第24页 |
| ·8个枇杷品种的RAPD结果分析 | 第24-28页 |
| ·8个枇杷品种的DNA扩增结果 | 第24-25页 |
| ·8个枇杷品种(系)的鉴定结果 | 第25-26页 |
| ·不同枇杷品种(系)特有的RAPD谱带 | 第26页 |
| ·8个枇杷品种(系)的聚类分析 | 第26-28页 |
| ·8个枇杷品种(系)的DNA指纹图谱 | 第28页 |
| ·两个大五星枇杷后代群体总体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 | 第28-32页 |
| ·两个群体60个枇杷个体的DNA扩增结果 | 第28-29页 |
| ·两个群体60个枇杷个体间的遗传距离 | 第29-30页 |
| ·两个群体的聚类分析结果 | 第30-32页 |
| ·大五星枇杷后代群体Ⅰ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 | 第32-34页 |
| ·群体Ⅰ的DNA扩增结果 | 第32-33页 |
| ·群体Ⅰ各个体间的遗传距离 | 第33-34页 |
| ·群体Ⅰ聚类分析结果 | 第34页 |
| ·大五星枇杷后代群体Ⅱ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 | 第34-37页 |
| ·群体Ⅱ的DNA扩增结果 | 第34-36页 |
| ·群体Ⅱ各个体间的遗传距离 | 第36页 |
| ·群体Ⅱ聚类分析结果 | 第36-37页 |
| 5 讨论与结论 | 第37-42页 |
| ·关于枇杷基因组DNA提取及模板浓度 | 第37-38页 |
| ·PCR反应体系和RAPD扩增效果之间的关系 | 第38-39页 |
| ·扩增多态性带的检测 | 第39页 |
| ·关于RAPD稳定性 | 第39页 |
| ·果树种质资源研究中标记的选择及其分析 | 第39-40页 |
| ·8个品种(系)的鉴定与系谱分析 | 第40页 |
| ·大五星枇杷后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0-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7页 |
| Abstract | 第47-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