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7-21页 |
| §1-1 MEC的应用 | 第7页 |
| §1-2 光气法合成碳酸甲乙酯 | 第7-8页 |
| §1-3 羰基化催化合成碳酸甲乙酯 | 第8-10页 |
| §1-4 酯交换催化合成碳酸甲乙酯 | 第10-13页 |
| 1-4-1 氯甲酸甲酯和乙醇酯交换合成碳酸甲乙酯 | 第10页 |
| 1-4-2 碳酸二甲酯和碳酸二乙酯酯交换催化合成碳酸甲乙酯 | 第10-12页 |
| 1-4-3 碳酸二甲酯和乙醇酯交换合成碳酸甲乙酯 | 第12-13页 |
| 1-4-3-1 均相催化剂 | 第12-13页 |
| 1-4-3-2 非均相催化剂 | 第13页 |
| §1-5 固体碱催化剂及合成方法 | 第13-19页 |
| 1-5-1 固体碱催化剂的分类 | 第14-16页 |
| 1-5-1-1 有机固体碱 | 第14页 |
| 1-5-1-2 有机无机复合固体碱 | 第14页 |
| 1-5-1-3 无机固体碱 | 第14-16页 |
| 1-5-1-3-1 金属氧化物型 | 第14-15页 |
| 1-5-1-3-2 水合滑石类固体碱催化剂 | 第15页 |
| 1-5-1-3-3 负载型无机固体碱 | 第15-16页 |
| 1-5-2 制备催化剂的几种基本方法 | 第16-18页 |
| 1-5-2-1 沉淀法生产催化剂 | 第16页 |
| 1-5-2-2 浸渍法生产催化剂 | 第16-17页 |
| 1-5-2-3 混合法生产催化剂 | 第17-18页 |
| 1-5-3 催化剂性能的评价、测试和表征 | 第18-19页 |
| 1-5-3-1 催化剂的宏观性质测定 | 第18-19页 |
| 1-5-3-1-1 颗粒直径及粒径分布 | 第18页 |
| 1-5-3-1-2 机械强度测定 | 第18-19页 |
| 1-5-3-1-3 催化剂的抗毒稳定性及其测定 | 第19页 |
| 1-5-3-1-4 比表面积测定与孔结构 | 第19页 |
| 1-5-3-2 催化剂的微观性质的测定和表征 | 第19页 |
| §1-6 课题的提出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非均相催化剂的制备 | 第21-24页 |
| §2-1 催化剂制备所用的原料和试剂 | 第21页 |
| §2-2 催化剂制备所用到的仪器设备 | 第21-22页 |
| §2-3 催化剂制备方法及过程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非均相催化合成碳酸甲乙酯 | 第24-29页 |
| §3-1 反应原理 | 第24页 |
| §3-2 反应原料和试剂 | 第24-25页 |
| §3-3 反应装置 | 第25页 |
| §3-4 实验过程 | 第25-26页 |
| 3-4-1 实验操作过程 | 第25-26页 |
| 3-4-2 反应结束点的判断 | 第26页 |
| §3-5 产物的分离 | 第26-27页 |
| §3-6 产物分析 | 第27-29页 |
| 第四章 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 | 第29-36页 |
| §4-1 催化剂的选择 | 第29-30页 |
| §4-2 反应的影响因素 | 第30-33页 |
| 4-2-1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31页 |
| 4-2-2 原料摩尔配比的影响 | 第31-32页 |
| 4-2-3 催化剂H用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 §4-3 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 | 第33-36页 |
| 4-3-1 最佳反应温度的确定 | 第33页 |
| 4-3-2 最佳原料进料配比的确定 | 第33-34页 |
| 4-3-3 最佳催化剂用量的确定 | 第34-36页 |
| 第五章 催化剂活性评价和表征 | 第36-44页 |
| §5-1 不同制备方法对于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36-37页 |
| §5-2 同一方法不同焙烧温度对于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37-38页 |
| §5-3 催化剂的寿命和再生 | 第38-41页 |
| 5-3-1 催化剂寿命测试 | 第38-40页 |
| 5-3-2 催化剂的再生 | 第40-41页 |
| §5-4 催化剂粒径测试和表征 | 第41-44页 |
| 5-4-1 粒径分布以及平均粒径的测定 | 第41-42页 |
| 5-4-2 堆密度的测定 | 第42页 |
| 5-4-3 比表面积的测定 | 第42页 |
| 5-4-4 催化剂微观性质的测定和表征 | 第42-44页 |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44-47页 |
| §6-1 结论 | 第44-45页 |
| §6-2 展望 | 第45-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附录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