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第1章 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 第11-21页 |
| ·我国储蓄保障现状及弊端 | 第11-18页 |
| ·我国储蓄保障现状考察 | 第11-13页 |
| ·我国储蓄保障弊端探析 | 第13-18页 |
| ·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 第18-21页 |
| ·国际方面:金融国际化的需要 | 第18-19页 |
| ·国内方面: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 | 第19-21页 |
| 第2章 存款保险制度主要法律问题探析 | 第21-41页 |
| ·存款保险制度的法学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 ·存款保险制度的法理基础 | 第21-22页 |
| ·存款保险制度属于经济法范畴 | 第22-25页 |
| ·存款保险制度的价值功能 | 第25-28页 |
| ·保护存款人利益 | 第26页 |
| ·稳定金融体系 | 第26页 |
| ·金融监管 | 第26-27页 |
| ·救助和处置功能 | 第27页 |
| ·促进银行业的公平竞争 | 第27-28页 |
| ·存款保险的法律性质 | 第28-34页 |
| ·存款保险是政策性保险 | 第28-30页 |
| ·存款保险是责任保险 | 第30-32页 |
| ·存款保险是保证保险 | 第32-34页 |
| ·存款保险法律关系的三要素 | 第34-41页 |
| ·存款保险法律关系的主体 | 第34-38页 |
| ·存款保险法律关系的客体 | 第38-39页 |
| ·存款保险法律关系的内容 | 第39页 |
| ·存款保险法律关系的特殊性 | 第39-41页 |
| 第3章 创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立法构想 | 第41-58页 |
|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立法体例及立法宗旨 | 第41-42页 |
| ·立法体例 | 第41页 |
| ·立法宗旨 | 第41-42页 |
| ·存款保险机构设置及其职能定位 | 第42-44页 |
| ·存款保险机构设置 | 第42-43页 |
| ·职能定位 | 第43-44页 |
| ·存款保险范围 | 第44-49页 |
| ·投保金融机构范围 | 第44-48页 |
| ·保险存款的种类范围 | 第48-49页 |
| ·投保方式 | 第49页 |
| ·存款保险费率 | 第49-51页 |
| ·存款保险的赔付标准 | 第51-52页 |
| ·存款保险机构的融资渠道 | 第52-53页 |
| ·存款保险基金的资金来源 | 第52-53页 |
| ·预先缴纳保费还是事后分摊费用 | 第53页 |
| ·存款保险的保险事故 | 第53-56页 |
| ·金融机构的破产 | 第54-55页 |
| ·金融机构的被撤销许可 | 第55-56页 |
| ·保险救助 | 第56页 |
| ·对存款人的赔付和处置破产银行的方式 | 第56-58页 |
| ·对存款人的赔付 | 第56页 |
| ·处置破产银行的方式 | 第56-58页 |
| 第4章 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和措施 | 第58-64页 |
|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后,我国应制定一部完整的、单独的银行破产法 | 第58-60页 |
| ·我国有关银行破产的法律现状分析 | 第58页 |
| ·美国银行破产法律的立法体例 | 第58-59页 |
| ·我国应当建立起以行政程序为主的银行破产法律制度 | 第59-60页 |
|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后,我国银行监管体制的转变 | 第60-62页 |
| ·我国银行业监管体制的现状 | 第60-61页 |
|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后,我国银行业监管体制将要发生的转变 | 第61-62页 |
| ·我国亟需建立规范的最后贷款人制度 | 第62-64页 |
| ·我国最后贷款人制度的缺陷 | 第62页 |
| ·我国最后贷款人制度的完善措施 | 第62-64页 |
| 结论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 后记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