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硅纳米光纤的制备及应用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7页 |
·光纤技术的发展历程 | 第7-8页 |
·光纤的分类 | 第8-11页 |
·光纤的应用领域 | 第11-12页 |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现状 | 第12-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纳米光纤的制备 | 第17-31页 |
·目前已有的一维纳米结构的光波导 | 第17-19页 |
·国内外当前纳米光纤制备方法的介绍与比较 | 第19-23页 |
·激光加热一步拉伸法(光子晶体光纤) | 第19-20页 |
·激光加热一步拉伸法(普通氧化硅光纤) | 第20页 |
·火焰加热一步拉伸法(普通氧化硅光纤) | 第20页 |
·火焰加热两步拉伸法(普通氧化硅光纤) | 第20-21页 |
·氧化硅纳米光纤探头的制备 | 第21-23页 |
·氧化硅亚微米、纳米线光波导的制备 | 第23-30页 |
·原材料的选择 | 第23-24页 |
·火焰加热蓝宝石控温一步拉伸法 | 第24-29页 |
·实验场所、设备及实验过程 | 第24-27页 |
·氧化硅纳米光纤的显微图像 | 第27-29页 |
·氧化硅纳米光纤的微操作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氧化硅纳米光纤的光学特性 | 第31-50页 |
·用麦克斯韦方程分析纳米光纤的基本模型 | 第31-37页 |
·氧化硅纳米光纤的光学特性 | 第37-49页 |
·单模条件 | 第37-38页 |
·基模能量分布 | 第38-40页 |
·群速度和色散 | 第40-42页 |
·纳米光纤的倏逝波理论 | 第42-46页 |
·推导倏逝波函数 | 第42-43页 |
·倏逝波的穿透深度 | 第43-44页 |
·倏逝波的特点 | 第44-46页 |
·氧化硅纳米光纤的倏逝波穿透深度 | 第46-49页 |
·纳米光纤区的倏逝波穿透深度 | 第46-47页 |
·纳米锥形区的倏逝波穿透深度 | 第47-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氧化硅纳米光纤的传输实验 | 第50-57页 |
·氧化硅纳米光纤的光输入方式 | 第50-51页 |
·氧化硅纳米光纤的传输实验 | 第51-52页 |
·氧化硅纳米光纤的光学传输损耗实验 | 第52-54页 |
·氧化硅纳米光纤在不同折射率液体中的传输实验 | 第54-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氧化硅纳米光纤的应用前景 | 第57-64页 |
·光纤传感器应用领域 | 第57-58页 |
·微光子学器件应用领域 | 第58-60页 |
·光耦合器件 | 第58-59页 |
·微环谐振器 | 第59-60页 |
·非线性光学应用领域 | 第60-62页 |
·冷原子的诱捕和导引 | 第62-63页 |
·其他应用领域 | 第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