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20-40年代中国历史学家对中国宗族的研究--以吕思勉、陶希圣的研究为例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7-11页 |
| 一、相关研究的回顾 | 第7-9页 |
| 二、选题意义与理论方法 | 第9-11页 |
| 第二章 近代历史学的发展 | 第11-19页 |
| 一、清末民初之际传统史学研究观念及方法的转变 | 第11-15页 |
| 二、五四以后新的治史理念及研究方法 | 第15-19页 |
| 第三章 吕思勉的宗族史研究 | 第19-28页 |
| 一、吕思勉宗族史研究的背景 | 第19-23页 |
| 二、吕思勉宗族史研究的内容及特点 | 第23-28页 |
| 第四章 陶希圣的宗族史研究 | 第28-41页 |
| 一、陶希圣宗族史研究的背景 | 第28-36页 |
| 二、陶希圣宗族史研究的内容及其特点 | 第36-41页 |
| 第五章 吕思勉、陶希圣宗族史研究的学术史地位 | 第41-48页 |
| 一、吕思勉、陶希圣宗族史研究的意义 | 第41-42页 |
| 二、作为开创者的局限 | 第42-48页 |
| 第六章 20-40年代宗族史研究的反思 | 第48-53页 |
| 一、关于西方学术理论 | 第48-49页 |
| 二、关于近代社会环境、话语霸权与知识传统 | 第49-52页 |
| 三、结语 | 第52-53页 |
| 参考书目 | 第53-57页 |
| 后记 | 第57-58页 |
| 华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58页 |
|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