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引言 | 第1-13页 |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页 |
| ·选题背景 | 第8页 |
| ·研究意义 | 第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研究范围的界定和研究方法 | 第9页 |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9-10页 |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0-13页 |
| ·资产评估 | 第10页 |
| ·注册资产评估师 | 第10-11页 |
| ·执业准入制度 | 第11-12页 |
| ·资产评估执业准入制度 | 第12-13页 |
| 2 资产评估执业准入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 第13-19页 |
| ·资产评估行业劳动力市场均衡的特点 | 第13-15页 |
| ·一般劳动力市场均衡的特点 | 第13-14页 |
| ·资产评估行业劳动力市场均衡的特点 | 第14-15页 |
| ·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现状 | 第15-18页 |
| ·资产评估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现状 | 第15-16页 |
| ·资产评估行业劳动力市场供给滞后 | 第16-17页 |
| ·供需失衡的负面效应 | 第17-18页 |
| ·建立资产评估执业准入制度的意义 | 第18-19页 |
| 3 我国资产评估执业准入制度研究 | 第19-36页 |
| ·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考试制度的产生及其作用 | 第19-20页 |
| ·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考试制度的产生 | 第19页 |
| ·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考试制度的作用 | 第19-20页 |
| ·资产评估执业准入制度的现状 | 第20-24页 |
| ·执业资格的认定主体 | 第20-21页 |
| ·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考试的基本内容 | 第21-23页 |
| ·对注册资产评估师实行注册登记制度 | 第23-24页 |
| ·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考试成绩分析 | 第24-34页 |
| ·考试成绩频数表和分布曲线 | 第25-31页 |
| ·其他指标的统计 | 第31-32页 |
| ·讨论 | 第32-34页 |
| ·现行执业资格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4-36页 |
| ·个别地区对报考资格审查把关不严 | 第34页 |
| ·考试范围相对狭窄 | 第34-35页 |
| ·考试形式和层次比较单一 | 第35页 |
| ·注册管理尚存在问题 | 第35-36页 |
| 4 资产评估执业准入制度国内外比较 | 第36-43页 |
| ·国外和香港地区的资产评估执业准入制度 | 第36-38页 |
| ·美国评估促进委员会对资产评估执业准入制度的规定 | 第36页 |
| ·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协会对资产评估执业准入的规定 | 第36-37页 |
| ·澳大利亚资产评估学会对执业准入的规定 | 第37-38页 |
| ·香港测量师学会对资产评估执业准入制度的规定 | 第38页 |
| ·资产评估执业准入制度国内外比较 | 第38-43页 |
| ·资格认定的发展历程不同 | 第38-39页 |
| ·资格考试制度的比较 | 第39-42页 |
| ·对资产评估师分类管理不同 | 第42页 |
| ·执业准入制度的国际适用性不同 | 第42-43页 |
| 5 改革和完善我国现行资产评估执业准入制度的构想 | 第43-51页 |
| ·建立完整的资产评估学历教育体系 | 第43-44页 |
| ·改革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考试制度 | 第44-47页 |
| ·适当放宽报考条件 | 第44-45页 |
| ·拓宽考试内容和科目设置 | 第45-46页 |
| ·改革考试形式,建立双重考试制度 | 第46-47页 |
| ·逐步改变试题结构 | 第47页 |
| ·加强题库建设 | 第47页 |
| ·适当延长考试有效期 | 第47页 |
| ·细化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 | 第47-48页 |
| ·将执业准入制度和资产评估后续教育结合起来 | 第48-49页 |
| ·加强对注册资产评估师的注册管理 | 第49页 |
| ·加快评估执业准入制度国际化进程,实行“资格互认” | 第49-51页 |
| 6 结束语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6页 |
| 作者简介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附录 | 第58-70页 |
| 企业会计准则中日比较研究 | 第61-62页 |
| 论资本市场中的信息披露问题 | 第62-65页 |
| 独立审计准则之中日比较 | 第65-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