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平衡发展的石家庄市域城镇体系空间规划
| 1 研究依据、意义和方法 | 第1-10页 |
| ·研究依据 | 第6-8页 |
| ·城镇体系 | 第6页 |
| ·城镇化水平是城镇发展的标志 | 第6-7页 |
| ·中心城镇在城镇体系中的作用 | 第7-8页 |
| ·城市发展优势比较 | 第8页 |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 ·城镇化势能 | 第9页 |
| ·定性方法 | 第9页 |
| ·研究思路 | 第9-10页 |
| 2 城镇体系空间发展理论综述及本文的研究角度 | 第10-12页 |
| ·理论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 ·中心地理论 | 第10页 |
| ·非均衡增长理论 | 第10页 |
| ·增长极理论 | 第10-11页 |
| ·核心-边缘理论 | 第11页 |
|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 第11页 |
| ·理论研究评价 | 第11-12页 |
| ·本文研究的新视角 | 第12页 |
| ·指导思想创新 | 第12页 |
| ·方法创新 | 第12页 |
| 3 石家庄市城镇体系发展的历史与基础 | 第12-14页 |
| ·城镇发展的历史 | 第12-13页 |
| ·城镇发展的基础 | 第13-14页 |
| ·自然基础 | 第13页 |
| ·区位条件 | 第13页 |
| ·资源基础 | 第13-14页 |
| ·经济基础 | 第14页 |
| 4 石家庄市域城镇体系研究 | 第14-21页 |
| ·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 第14-17页 |
| ·等级规模结构现状 | 第14页 |
| ·等级规模结构分析 | 第14-16页 |
| ·等级规模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 ·城镇空间结构 | 第17-21页 |
| ·城镇空间分布类型 | 第17-19页 |
| ·主城区对县级市(县城)的引力分析 | 第19-21页 |
| 5 石家庄市域城镇化势能研究 | 第21-29页 |
| ·城镇化势能值的定量方法 | 第21页 |
| ·各县级市(县城)的城镇化势能 | 第21-24页 |
| ·县级市(县城)城镇化势能 | 第21-23页 |
| ·等距分组 | 第23-24页 |
| ·建制镇城镇化势能研究 | 第24-29页 |
| ·计算结果 | 第24-27页 |
| ·结果分类 | 第27-28页 |
| ·结果评价 | 第28-29页 |
| 6 石家庄市域城镇体系空间发展研究 | 第29-38页 |
| ·主城区 | 第29-30页 |
| ·空间发展现状 | 第29页 |
| ·主城区的作用 | 第29页 |
| ·空间发展规划 | 第29-30页 |
| ·城镇发展轴 | 第30-33页 |
| ·选择依据 | 第30-31页 |
| ·城镇发展轴的选择及空间分布 | 第31-33页 |
| ·二级城市 | 第33-36页 |
| ·二级城市的规模及数量 | 第33-34页 |
| ·二级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发展时序 | 第34-36页 |
| ·增长极 | 第36-37页 |
| ·选择依据 | 第36页 |
| ·增长极的空间分布 | 第36-37页 |
| ·结论 | 第37-38页 |
| 7 问题 | 第38-40页 |
| ·方法的探讨 | 第38-39页 |
| ·资料数据的落后性和不准确性 | 第39页 |
| ·城镇发展的偶发性 | 第39页 |
| ·城镇发展的趋同性 | 第39-40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