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23页 |
英文摘要 | 第23-26页 |
1 引言 | 第26-34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7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7-31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7-29页 |
·农工商综合体 | 第27-28页 |
·联合体 | 第28-29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9-31页 |
·以形成规模经济和降低成本为标准组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 | 第29-30页 |
·高标准的选择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企业集团的核心 | 第30页 |
·运用市场机制来组建和运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 | 第30页 |
·政府在农业企业集团组建过程中“有所为、有所不为” | 第30-31页 |
·研究内容 | 第31页 |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31-34页 |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研究思路 | 第32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2-34页 |
2 企业集团化的基本理论 | 第34-51页 |
·国有企业集团化的公共选择理论 | 第34-37页 |
·企业集团化相关三群体的确定 | 第34页 |
·集团化可选方案的展开与排序 | 第34-36页 |
·期望状态的实现 | 第36-37页 |
·当代西方规制理论 | 第37-40页 |
·西方规制理论的由来 | 第37-39页 |
·经济性规制理论的运用 | 第39-40页 |
·存在自然垄断现象的行业 | 第39页 |
·存在信息偏在的行业 | 第39-40页 |
·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 | 第40-43页 |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类型 | 第40-41页 |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利益分配 | 第41-42页 |
·分配模式 | 第41-42页 |
·分配原则 | 第42页 |
·分配保证体系 | 第42-43页 |
·规模经济与企业集团 | 第43-45页 |
·生产集中化与企业规模 | 第43-44页 |
·规模经济与合理规模 | 第44-45页 |
·规模扩大与企业重组 | 第45页 |
·企业集团控制机制及模式 | 第45-50页 |
·企业集团控制机制的理论界定 | 第46-48页 |
·资本(产权)联结性 | 第46页 |
·层级组织性 | 第46页 |
·非法人性 | 第46-48页 |
·设计企业集团控制机制的几种理论假说 | 第48-49页 |
·基于现代管家理论的假说 | 第48页 |
·基于代理理论的假说 | 第48-49页 |
·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环境不确定性”假说 | 第49页 |
·现存企业集团控制机制模式的评析 | 第49-50页 |
·集中型 | 第49页 |
·分散型 | 第49-50页 |
·相融型 | 第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3 企业集团化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第51-69页 |
·韩国企业集团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 第51-53页 |
·韩国企业集团的特点 | 第51-52页 |
·规模庞大 | 第51页 |
·家族控制与家族经营 | 第51-52页 |
·经营领域多元化 | 第52页 |
·韩国企业集团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第52页 |
·韩国企业集团的发展趋势 | 第52-53页 |
·向大型化发展 | 第52页 |
·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 第52页 |
·积极进行海外投资,发展跨国性企业集团 | 第52-53页 |
·稳步向金融业发展 | 第53页 |
·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 | 第53页 |
·日本企业集团股权结构与市场竞争 | 第53-57页 |
·成本递减状况下的供求不平衡 | 第53-54页 |
·日本企业集团股权结构与竞争 | 第54-57页 |
·股权结构的变化 | 第54页 |
·股权结构的特征 | 第54-55页 |
·法人相互持股的股权结构对经营及竞争的影响 | 第55-57页 |
·美、日企业集团成长历史及追求经济效率方式的比较 | 第57-62页 |
·美、日企业集团创业历史的异同 | 第57-59页 |
·美国企业集团的成长历史 | 第57-58页 |
·日本企业集团的成长历史 | 第58-59页 |
·美、日企业集团追求经济效率方式的异同 | 第59-62页 |
·追求规模经济方式的美、日异同 | 第59页 |
·多角化扩张的美、日异同 | 第59-60页 |
·联结经济的美、日异同 | 第60-61页 |
·速度经济的美、日异同 | 第61-62页 |
·欧美企业集团之比较 | 第62-65页 |
·欧美企业集团的共同点 | 第62-63页 |
·美国股份制企业集团的利与弊 | 第63-64页 |
·优势 | 第63-64页 |
·缺陷 | 第64页 |
·德国企业集团的利与弊 | 第64-65页 |
·德国股份制企业集团模式优势 | 第64-65页 |
·不足 | 第65页 |
·国际经验与启示 | 第65-68页 |
·国外企业集团发展现状及特点 | 第65-66页 |
·大企业集团在世界国民经济与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 第65页 |
·实施全球战略,以国际市场为收入的主要来源 | 第65页 |
·与银行融为一体的跨行业多角化经营 | 第65-66页 |
·现代科技进步的带头羊 | 第66页 |
·企业集团的地位与作用 | 第66-67页 |
·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合理组织参与国内外的地域分工 | 第66页 |
·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素质,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 第66页 |
·树立区域形象,体现区域经济实力 | 第66-67页 |
·促进科学进步 | 第67页 |
·冲破贸易壁垒,实施跨国经营 | 第67页 |
·国外企业集团发展的基本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第67-68页 |
·大企业集团是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 | 第67页 |
·市场成长与政府推动是企业集团形成发展的两股基本力量 | 第67页 |
·银行参与、跨行业多角化经营是企业集团发展的方向 | 第67-68页 |
·实施全球战略和跨国经营是企业集团扩张的基本途径 | 第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4 黑龙江垦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进程 | 第69-80页 |
·实行财务包干,适时向所得税制过渡 | 第69-71页 |
·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 | 第71-72页 |
·大农场套家庭农场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 | 第72-73页 |
·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多种经济成分 | 第73-74页 |
·改革企业领导体制,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 第74-75页 |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全方位推进企业制度创新 | 第75-76页 |
·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推进垦区管理体制改革 | 第76-77页 |
·深化配套改革,建立和完善农垦社会保障体系 | 第77-78页 |
·实行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 第78-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5 黑龙江垦区企业集团化发展现状 | 第80-86页 |
·黑龙江垦区实现集团化的优势 | 第80-83页 |
·基础雄厚 | 第80-81页 |
·完成了企业体制改革,生产发展速度加快 | 第81页 |
·科技投入高,产品种类多 | 第81页 |
·非国有企业发展迅猛,效益好 | 第81页 |
·有效保障集团发展,物流业发展迅速 | 第81-83页 |
·企业职工全员实行社会养老保险 | 第83页 |
·因企制宜,分类改制 | 第83页 |
·黑龙江垦区集团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83-84页 |
·思想观念落后 | 第83页 |
·技术落后 | 第83-84页 |
·产品缺乏竞争力 | 第84页 |
·风险管理不完善 | 第84页 |
·依赖国家意识尚存 | 第84页 |
·体制改革难突破 | 第84页 |
·利益格局尚待完善 | 第84页 |
·政策环境欠宽松 | 第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6 黑龙江垦区企业集团化发展选择 | 第86-95页 |
·黑龙江垦区产业链延伸、联结的条件分析 | 第86-89页 |
·产业链延伸和联结的有利条件 | 第86-87页 |
·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 第86-87页 |
·形成了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 | 第87页 |
·垦区上下认识趋于统一 | 第87页 |
·具有初步的实践经验 | 第87页 |
·已出台了相关的产业政策 | 第87页 |
·产业链延伸和联结的不利条件 | 第87-89页 |
·认识障碍 | 第87-88页 |
·负担障碍 | 第88页 |
·环境障碍 | 第88页 |
·体制障碍 | 第88-89页 |
·垦区产业链延伸和联结的思路与步骤 | 第89-90页 |
·垦区产业链延伸和联结的基本思路 | 第89页 |
·垦区产业链延伸和联结步骤 | 第89-90页 |
·黑龙江农垦企业集团化发展的条件 | 第90-91页 |
·黑龙江农垦企业具备了加快集团化的客观基础 | 第90-91页 |
·黑龙江农垦农工商一体化的较长实践为发展企业集团积累了经验 | 第90页 |
·黑龙江农垦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骨干企业并创造了自己的名牌 | 第90页 |
·外部环境日益改善 | 第90-91页 |
·农垦企业集团亟需新模式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91页 |
·企业集团仍带有浓厚的行政化倾向 | 第91页 |
·企业集团组建不规范 | 第91页 |
·内部管理不完善 | 第91页 |
·没有体现农垦特色 | 第91页 |
·黑龙江农垦企业集团发展模式 | 第91-94页 |
·农垦企业集团目标模式的基本要求 | 第91-92页 |
·农垦企业集团目标模式的设立原则 | 第92页 |
·农垦企业集团目标模式的基本内容 | 第92-94页 |
·发展战略 | 第93页 |
·集团的组织管理体制 | 第93-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7 黑龙江垦区企业集团管理体制分析 | 第95-107页 |
·大型企业集团通常采用的组织结构 | 第96-98页 |
·企业组织结构的基本模式和决定因素 | 第96-97页 |
·企业组织结构的基本模式 | 第96页 |
·决定组织结构的因素 | 第96-97页 |
·混合型的组织结构与企业集团的形式 | 第97-98页 |
·第一种混合结构 | 第97页 |
·第二种混合结构 | 第97页 |
·管理层级的增加和高耸结构的形成:超事业部的出现 | 第97页 |
·子公司越来越强的独立性:从控股到分拆 | 第97-98页 |
·职能与服务部门 | 第98页 |
·母公司是否需要职能与服务部门 | 第98页 |
·特例——以子公司形式出现的职能与服务部门 | 第98页 |
·混合结构的演化 | 第98页 |
·大型企业集团的管理控制 | 第98-103页 |
·管理控制的类型 | 第98-100页 |
·管理控制在大型企业集团管理体制中具有核心地位 | 第98-99页 |
·管理控制的三种类型与组织结构的匹配 | 第99页 |
·母公司的管理控制体系可以覆盖到子公司 | 第99-100页 |
·业绩指标、业绩考核与奖惩是管理控制的主要手段 | 第100-101页 |
·业绩指标 | 第100页 |
·管理控制会计和管理审计在业绩衡量中的作用 | 第100页 |
·预算控制与财务控制 | 第100-101页 |
·管理控制的程式化:责任中心 | 第101-103页 |
·责任中心的概念和责任中心的分类 | 第101-102页 |
·责任中心同组织结构的匹配 | 第102页 |
·对责任中心授权的难题:失去控制或因授权不足导致激励不足. | 第102页 |
·上一层级与责任中心的不完全合约及责任中心的非完全权利:非程式化 | 第102页 |
·母公司以正式的合约来控制子公司和对子公司进行实质性审查 | 第102-103页 |
·非程式化决策和授权程度的调整:非程式化决策使之不断适应形势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行为 | 第103页 |
·避免过度的和错位的责任中心化:非责任中心和成本中心很重要 | 第103页 |
·与管理控制相关的公司治理 | 第103-104页 |
·黑龙江垦区企业集团对子公司通过公司治理来实现管理控制 | 第103-104页 |
·子公司对债全人和少数股东独立负责 | 第103页 |
·黑龙江垦区企业集团在股东会中的投票权和在董事会中的席位. | 第103-104页 |
·母子公司之间的自我交易、管理控制和公司治理 | 第104页 |
·管理控制中的自我交易和利益转移 | 第104页 |
·公司治理机制处理自我交易 | 第104页 |
·公司执行人员的犯罪与公司提起诉讼 | 第104页 |
·黑龙江垦区企业集团对子公司(管理分局或农场的公司)的管理控制与“公平性原则”和“业务判断原则” | 第104页 |
·对黑龙江垦区企业集团管理体制的探索 | 第104-106页 |
·重建业务流程和学习型、反应型组织 | 第105-106页 |
·业务流程再造和 ERP、CRM | 第105页 |
·大企业内部的小企业化:北大荒米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案例 | 第105页 |
·内部企业家的形成: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案例 | 第105-106页 |
·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以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 第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8 黑龙江垦区企业集团管理评价体系 | 第107-123页 |
·企业集团社会效益评价 | 第107-110页 |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 第107-108页 |
·社会效益评价的重要性 | 第108-110页 |
·现实社会效益的可能性 | 第108-109页 |
·现实社会效益的必要性 | 第109-110页 |
·企业集团内部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110-114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110-112页 |
·成长性指标 | 第110-111页 |
·收益性指标 | 第111页 |
·流动性指标 | 第111页 |
·稳定性指标 | 第111-112页 |
·评价方法 | 第112-113页 |
·评价实例 | 第113-114页 |
·企业集团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114-122页 |
·建立企业集团实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115页 |
·整体性原则 | 第115页 |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原则 | 第115页 |
·可比性原则 | 第115页 |
·相对指标与绝对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 第115页 |
·集团综合实力评价工作程序 | 第115-117页 |
·选择确定一个3 层次的评价指标构架 | 第115页 |
·在调研的基础上给集团评分 | 第115-117页 |
·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 第117-120页 |
·产品市场开拓能力 Y1 | 第117-118页 |
·科技创新能力 Y2 | 第118页 |
·资本运作能力 Y3 | 第118页 |
·管理能力 Y4 | 第118-119页 |
·集团凝聚力 Y5 | 第119页 |
·集团的协调发展能力 Y6 | 第119-120页 |
·应用案例 | 第120-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9 黑龙江垦区北大荒集团企业集团风险分析 | 第123-136页 |
·黑龙江垦区企业集团债务风险 | 第123-125页 |
·黑龙江垦区债务风险的原因分析 | 第123-125页 |
·经营风险 | 第123页 |
·体制改革 | 第123页 |
·政策支付及社会负担 | 第123-124页 |
·自然灾害 | 第124-125页 |
·黑龙江垦区财政或有债务风险发展趋势 | 第125页 |
·直接显性风险项目预测 | 第125页 |
·直接隐性债务风险预测 | 第125页 |
·财政或有显性债务风险 | 第125页 |
·债务风险预测与企业未来发展密切相关 | 第125页 |
·自然灾害发生规律 | 第125页 |
·企业集团的外部风险分析 | 第125-129页 |
·企业联合中的反垄断风险 | 第126-127页 |
·国际化经营中的“国有化”风险 | 第127-128页 |
·新闻媒体引起的风险 | 第128页 |
·社区引起的风险 | 第128-129页 |
·建立企业集团预警系统的构想 | 第129-132页 |
·企业集团预警系统的设计思想 | 第129页 |
·企业集团预警系统的结构 | 第129-132页 |
·企业集团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 | 第132-135页 |
·财务危机预警的实质是财务管理 | 第132页 |
·财务危机预警指标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 第132-133页 |
·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133-135页 |
·核心业务资产销售率 | 第133页 |
·经营性资产收益率 | 第133页 |
·已获利息倍数 | 第133-134页 |
·销售营业现金流入比率 | 第134页 |
·非付现成本占营业现金净流量比率 | 第134页 |
·资金安全率与安全边际率 | 第134-135页 |
·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的有机构成 | 第135页 |
·本章小结 | 第135-136页 |
10 通过资本运营壮大企业集团 | 第136-147页 |
·企业集团的资本运作 | 第136-139页 |
·企业集团资本经营的含义 | 第136-138页 |
·企业资本经营的涵义 | 第136-137页 |
·企业集团资本经营特点 | 第137-138页 |
·企业集团资本经营的财务属性 | 第138-139页 |
·集团资本经营属财务经济活动的范畴 | 第138页 |
·资本市场上现代财务的职能就是运营资本的功能 | 第138-139页 |
·资本结构理论和资产组合理论是现代财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139页 |
·资本运营是搞活农垦企业的根本途径 | 第139-141页 |
·企业改制中积聚资本 | 第140页 |
·兼并联合中优化资本 | 第140-141页 |
·裂变聚合中重组资本 | 第141页 |
·内引外联中扩张资本 | 第141页 |
·技术改造中引爆资本 | 第141页 |
·拍卖破产中活化资本 | 第141页 |
·通过资本运营组建北大荒企业集团 | 第141-145页 |
·资本运营是建立企业集团的必由之路 | 第142-143页 |
·母公司自身的资本运营 | 第142-143页 |
·母公司与其它企业之间的资本运营 | 第143页 |
·通过资本运营组建企业集团的现实意义 | 第143-145页 |
·实行资本运营构建绿色产业集团(案例分析) | 第145-146页 |
·实行资本运营的指导思想与宗旨 | 第145页 |
·实行资本运营的条件 | 第145页 |
·实施资本运营的目的 | 第145-146页 |
·资本运营的实施 | 第146页 |
·本章小结 | 第146-147页 |
11 黑龙江垦区企业集团发展对策 | 第147-162页 |
·培育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 | 第147-148页 |
·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体制和运营机制的创新 | 第148-149页 |
·充分认识现代企业制度的优越性 | 第148页 |
·推进企业股权结构多元化 | 第148-149页 |
·推进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化 | 第149页 |
·推进以建立“三能”机制为核心的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 | 第149页 |
·推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 第149-150页 |
·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 第149-150页 |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 第150页 |
·抓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的建设 | 第150页 |
·坚持产业化经营方向,实现基地建设创新 | 第150-151页 |
·坚持市场标准,抓好优质产品生产 | 第150-151页 |
·龙头企业要指导、反哺和联接好原料基地 | 第151页 |
·推进市场体系建设,以大流通带动大发展 | 第151-152页 |
·市场网络建设 | 第151页 |
·抓好物流管理 | 第151页 |
·发展电子商务 | 第151-152页 |
·加快国际合作步伐,实现对外开放创新 | 第152页 |
·完善评价体系,保持企业集团高效运营 | 第152-154页 |
·注重垦区产业链延伸和联结,保障企业集团健康发展 | 第154-158页 |
·突破思维定式的束缚,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 第154页 |
·突破常规推进的限制,确立主导发展战略 | 第154-155页 |
·突破部门利益的刚性,发展新的利益结构 | 第155页 |
·突破组织僵化的壁垒,构建有效的组织体系 | 第155页 |
·突破旧有方法的影响,采取多种有效手段 | 第155-156页 |
·突破谨小慎微的桎梏,大胆试验勇于创新 | 第156页 |
·突破人才短缺的制约,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 第156页 |
·突破计划体制的禁锢,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 第156-157页 |
·建立垦区产业链延伸和联结的政策体系 | 第157-158页 |
·加快农垦企业集团向目标模式发展 | 第158-159页 |
·加快农垦管理体制改革 | 第158页 |
·剥离社会职能 | 第158页 |
·扶持核心企业的发展壮大 | 第158-159页 |
·完善内部银行管理,积极支持企业集团发展 | 第159-160页 |
·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确定内涵型资金管理目标 | 第159页 |
·合理的定位,充分发挥内部银行的职能和作用 | 第159页 |
·根据国家有关法规、政策规范内部银行的操作 | 第159-160页 |
·实现资金网络化管理 | 第160页 |
·提高理财主体的业务素质 | 第160页 |
·本章小结 | 第160-162页 |
12 结论 | 第162-164页 |
致谢 | 第164-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7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