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白苗复绿性状的遗传及其在两系杂交稻中的应用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1. 文献综述第9-30页
   ·两系杂交水稻及应用安全性问题第9-18页
     ·光温敏不育系的遗传机制比较复杂第9-11页
     ·光温敏不育系的遗传背景比较复杂第11-13页
     ·生态环境比较复杂第13-14页
     ·选育不育临界点温度低的不育系,严格保纯不育系核心种子第14页
     ·分子标记快速检测与辅助选择育种技术建立第14-15页
     ·利用抗除草剂基因第15页
     ·应用形态特征性状标记不育系第15-18页
   ·高等植物白化现象研究进展第18-28页
     ·chloroplast mutator(chm)突变第19-22页
     ·immutans(im)突变第22-24页
     ·yellow variegated(var1 and var2)突变第24-25页
     ·叶绿体转运系统蛋白Toc/Tic发生突变第25-28页
   ·研究目的第28-29页
   ·研究内容第29-3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0-33页
   ·实验材料第30页
   ·实验方法第30-33页
     ·新不育系的获得第30-31页
     ·F2群体的构建、遗传分析第31页
     ·生理生化测定,白苗复绿性状的生态稳定性第31页
     ·白01S、白02S育性观察第31-32页
     ·白苗复绿性状在两系杂交稻生产安全性中的作用评价第32-3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3-41页
   ·新不育系的获得第33页
   ·白苗复绿性状的生态稳定性观察第33-35页
   ·白苗复绿性状的遗传分析第35-37页
   ·白01S、白02S育性观察第37-39页
   ·白01S、白02S与培矮64S的农艺性状比较第39-40页
   ·白苗复绿性状在两系杂交稻生产安全性中的作用评价第40-41页
4. 讨论第41-45页
   ·白苗复绿性状可以作为一种形态标记性状应用于两系和三系杂交稻育种第41-42页
   ·新不育系白01S、白02S在两系杂交稻生产上具有利用价值第42页
   ·两系杂交稻生产中杂种和不育系纯度鉴定的方法与技术第42-43页
   ·白苗复绿性状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及叶绿体形成机制研究上的意义第43-45页
参考文献第45-53页
致谢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元杂剧上下场诗之研究
下一篇:基于VRML与Java的柴油机虚拟装配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