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3页 |
·课题研究意义及来源 | 第9-10页 |
·多体系统动力学的发展 | 第10-14页 |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高速汽车侧风稳定性研究概况 | 第14-21页 |
·汽车空气动力学研究概述 | 第14-16页 |
·汽车操纵稳定性研究的发展 | 第16-18页 |
·汽车操纵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 第18-20页 |
·侧风下汽车操纵稳定性的研究 | 第20-21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汽车空气动力学特性 | 第23-33页 |
·影响汽车操纵稳定性的气动力和力矩 | 第23-28页 |
·汽车操纵稳定性的概念 | 第23-24页 |
·气动六分力 | 第24页 |
·气动力分类及其对操纵稳定性的影响 | 第24-27页 |
·气动力矩分类 | 第27-28页 |
·侧风对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 | 第28-32页 |
·侧风干扰 | 第28-29页 |
·实际侧风问题 | 第29-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侧风作用下汽车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33-48页 |
·汽车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33-47页 |
·驾驶员输入 | 第34页 |
·转向方程 | 第34-35页 |
·车轮运动状态 | 第35-36页 |
·汽车运动学特性 | 第36-41页 |
·车轮所受力和力矩 | 第41-43页 |
·悬架力 | 第43-44页 |
·作用于悬挂质量的力矩 | 第44-45页 |
·气动力 | 第45-46页 |
·制动力矩 | 第46页 |
·汽车运动方程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整车虚拟样机模型的建立 | 第48-61页 |
·虚拟样机技术及相关软件介绍 | 第48-50页 |
·虚拟样机技术 | 第48-49页 |
·机械系统仿真软件简介 | 第49-50页 |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基础 | 第50-53页 |
·广义坐标的选择 | 第50-51页 |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第51页 |
·动力学分析 | 第51-52页 |
·静力学分析 | 第52页 |
·运动学分析 | 第52-53页 |
·初始条件分析 | 第53页 |
·虚拟样机建模理论 | 第53-54页 |
·整车虚拟样机模型的建立 | 第54-60页 |
·整车模型的主要特性参数 | 第54页 |
·前悬架及转向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54-56页 |
·后悬架模型的建立 | 第56页 |
·轮胎模型的建立 | 第56-58页 |
·车身模型 | 第58页 |
·路面的建立 | 第58-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侧风作用下高速汽车操纵稳定性分析 | 第61-68页 |
·基于十七自由度整车动力学模型的汽车侧风稳定性计算 | 第61-64页 |
·侧风对汽车直线行驶性能的影响 | 第63页 |
·侧风对汽车转向行驶性能的影响 | 第63-64页 |
·基于虚拟样机模型的高速汽车侧风稳定性仿真 | 第64-66页 |
·侧风对汽车直线行驶性能的影响 | 第64-65页 |
·侧风对汽车转向行驶性能的影响 | 第65-66页 |
·试验对比分析 | 第66-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6章 汽车侧风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 | 第68-83页 |
·汽车侧风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68-73页 |
·不同侧风作用时汽车侧风稳定性分析 | 第69-70页 |
·风压中心相对重心位置不同时汽车侧风稳定性分析 | 第70-71页 |
·不同车速时汽车侧风稳定性分析 | 第71页 |
·不同风速时汽车侧风稳定性分析 | 第71-72页 |
·不同车型的汽车侧风稳定性分析 | 第72-73页 |
·汽车侧风稳定性评价指标分析 | 第73-78页 |
·开环评价指标空气动力学特性参数的改善 | 第74-75页 |
·闭环评价指标 | 第75-78页 |
·汽车侧风稳定性综合评价指标的提出 | 第78页 |
·汽车侧风稳定性改善措施 | 第78-82页 |
·空气动力学特性参数的改善 | 第78-79页 |
·汽车结构参数的改善 | 第79-80页 |
·汽车造型的改善 | 第80-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结论 | 第83-85页 |
1.本文主要内容总结 | 第83-84页 |
2.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84页 |
3.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