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性声明 | 第1-3页 |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越岭隧道裂隙水活动机理及综合防治研究的时效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情况 | 第10-13页 |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3页 |
·主要工作量 | 第13-14页 |
第二章 裂隙水地质条件研究 | 第14-31页 |
·裂隙水的基本特征 | 第14-16页 |
·岩性与裂隙水的关系 | 第16-17页 |
·地质构造与地下裂隙水的关系 | 第17-21页 |
·断层带的裂隙水特征 | 第18-20页 |
·褶皱构造带裂隙水特征 | 第20-21页 |
·隧道建设对裂隙水水质影响 | 第21页 |
·山区裂隙水勘察 | 第21-23页 |
·雪峰山隧道裂隙水赋存状况 | 第23-31页 |
·工程概况 | 第23页 |
·水文地质勘探内容 | 第23页 |
·水文地质勘察 | 第23-31页 |
·地形地貌与气象 | 第23-24页 |
·地层与场地构造 | 第24-27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7-28页 |
·水质分析 | 第28-31页 |
第三章 渗流与隧道围岩力学分析 | 第31-42页 |
·围岩变形破坏的一般过程和特点 | 第31-32页 |
·渗流对岩体应力的影响 | 第32-39页 |
·渗流对围岩应力作用 | 第33-35页 |
·隧道围岩应力对地下渗流作用 | 第35-36页 |
·岩体应力与渗透系数的关系式 | 第36-38页 |
·渗流-应力耦合作用 | 第38-39页 |
·裂隙水与隧道围岩相互作用引起的灾害关系 | 第39页 |
·雪峰山隧道进口段坍塌分析 | 第39-42页 |
·隧道进口段工程地质评价 | 第39-40页 |
·雪峰山隧道进口段地下水与围岩相互作用引起坍塌分析 | 第40-42页 |
第四章 隧道涌水和涌水量预测 | 第42-64页 |
·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的任务和目标 | 第42-43页 |
·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 第43-49页 |
·地面地质调查 | 第43页 |
·掌子面编录推测法 | 第43-44页 |
·地质前兆定量预测法 | 第44-46页 |
·水平声波剖面预测法(HSP法) | 第46-47页 |
·临近前兆预测法 | 第47页 |
·地质雷达预测法 | 第47-48页 |
·TSP物探测试 | 第48-49页 |
·其他探水方法 | 第49页 |
·涌水量估算 | 第49-56页 |
·近似方法 | 第49-50页 |
·专业理论方法 | 第50-53页 |
·数值法 | 第53-55页 |
·随机数学方法 | 第55页 |
·非线性理论方法 | 第55-56页 |
·雪峰山隧道涌水量预测 | 第56-60页 |
·隧道涌水模型探讨 | 第60-63页 |
·三棱柱涌水模型推导 | 第60-61页 |
·实例分析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页 |
·目前涌水量预测存在问题 | 第63-64页 |
第五章 裂隙水综合防治 | 第64-83页 |
·隧道地下水防治必要性 | 第64-65页 |
·隧道地下水防治 | 第65-74页 |
·隧道涌水类型和渗漏水允许量 | 第65-66页 |
·隧道工程的选线 | 第66-67页 |
·隧道开挖方式 | 第67-70页 |
·越岭隧道主要的防水支护方法 | 第70-73页 |
·喷射混凝土 | 第70-71页 |
·钢锚杆 | 第71-72页 |
·钢拱和钢筋网 | 第72页 |
·模注混凝土 | 第72页 |
·钢支架 | 第72页 |
·注浆伞 | 第72-73页 |
·超前锚杆、钢插板和管棚支护 | 第73页 |
·越岭隧道主要的防水支护方法组合方式 | 第73-74页 |
·防水材料 | 第74页 |
·富水地质条件下开挖和支护方式的选择 | 第74-83页 |
·目前越岭隧道开挖和支护方式的选择存在问题 | 第74-75页 |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 第75-80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75页 |
·模型的计算 | 第75-76页 |
·模糊关系的R确定 | 第76-78页 |
·权值的分配 | 第78-79页 |
·合成运算规律的选取 | 第79-80页 |
·工程实例 | 第80-82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