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1页 |
一、大学生素质及其存在问题 | 第11-29页 |
(一) 大学生素质的基本涵义与内容 | 第11-15页 |
1、大学生素质的基本涵义 | 第11-12页 |
2、大学生素质的基本内容 | 第12-15页 |
3、大学生素质的基本特点 | 第15页 |
(二) 大学生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5-29页 |
1、价值取向偏差 | 第16-18页 |
2、政治观念淡漠 | 第18-20页 |
3、道德“知行”分离 | 第20-21页 |
4、文化知识结构不合理 | 第21-23页 |
5、能力素质偏弱 | 第23-25页 |
6、心理素质存在缺陷 | 第25-29页 |
二、大学生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9-40页 |
(一) 家庭教育存在偏差 | 第29-31页 |
1、家庭背景因素的差异 | 第29-30页 |
2、家庭教育观念不科学 | 第30页 |
3、家庭教育方式不适当 | 第30-31页 |
(二) 学校教育有失偏颇 | 第31-35页 |
1、教育观念的滞后 | 第31-32页 |
2、教育环境的局限 | 第32-33页 |
3、教育实践的不到位 | 第33-35页 |
(三) 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 第35-37页 |
1、社会转型期的不良影响 | 第35-36页 |
2、文化的碰撞与冲突 | 第36-37页 |
3、大众传媒中的消极影响 | 第37页 |
(四) 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 第37-40页 |
1、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不成熟 | 第38页 |
2、大学生角色定位的模糊 | 第38-40页 |
三、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对策 | 第40-55页 |
(一) 确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 | 第40-41页 |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 第40-41页 |
2、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 | 第41页 |
(二) 改革教学实践,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 第41-45页 |
1、丰富教育内容,优化知识结构 | 第42-44页 |
2、改革教学模式,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 第44-45页 |
(三) 强化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 第45-47页 |
1、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 | 第45-46页 |
2、建设实践基地,增加大学生的实践机会 | 第46-47页 |
(四) 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 第47-49页 |
1、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实现文化育人 | 第47-48页 |
2、建立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 | 第48-49页 |
(五) 加强自我教育,在实践中践行教育内容 | 第49-51页 |
1、素质规范的内化 | 第49-50页 |
2、行为准则的践行 | 第50-51页 |
(六) 营造提高大学生素质的良好社会环境 | 第51-55页 |
1、发挥社会文化教育的功能,优化社会文化氛围 | 第51页 |
2、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建设健康的舆论和网络环境 | 第51-53页 |
3、发挥家庭的基础教育功能,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 | 第53-5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附录 | 第60-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