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瘀解毒方治疗瘀毒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引言 | 第1-15页 |
临床研究 | 第15-23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5-16页 |
(一) 病人来源 | 第15页 |
(二) 诊断标准 | 第15-16页 |
(三)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一) 临床分组 | 第16页 |
(二) 用药方法 | 第16-17页 |
(三) 观测指标 | 第17页 |
(四)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第17页 |
(五) 中医证候疗效判断标准 | 第17页 |
(六) 统计方法 | 第17-18页 |
三、一般资料 | 第18-19页 |
四、结果 | 第19-23页 |
实验研究 | 第23-27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23页 |
(一) 实验动物 | 第23页 |
(二) 药物及实验设备 | 第23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一)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动物模型 | 第23页 |
(二) 实验方法及分组 | 第23-24页 |
(三) 结果评价标准 | 第24页 |
三、结果 | 第24-27页 |
讨论 | 第27-34页 |
一、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第27-29页 |
(一) 血瘀为其病理基础 | 第27页 |
(二) 治法的探讨 | 第27-28页 |
(三) 血瘀蕴毒病机的建立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 | 第28-29页 |
二、现代医学在免疫及细胞凋亡方面对本病的研究 | 第29页 |
三、西医相关治疗及副作用 | 第29-31页 |
四、祛瘀解毒临床疗效与机理探讨 | 第31-34页 |
(一) 主药分析 | 第31页 |
(二) 祛瘀解毒与免疫调节关系的探讨 | 第31-32页 |
(三) 祛瘀解毒能促进异位内膜细胞的凋亡 | 第32-33页 |
(四) 对妊娠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6页 |
综述 | 第36-43页 |
附录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