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监测论文--大气监测论文

山西省大气中PM10及PAHs的监测与分析

第一章 课题研究的背景第1-38页
 1.1 大气污染概述第10-18页
  1.1.1 大气污染第10-11页
  1.1.2 大气污染源及其分类第11-12页
  1.1.3 大气主要污染物第12-14页
  1.1.4 颗粒物的粒径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第14-18页
 1.2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第18-36页
  1.2.1 山西省的大气污染现状第18-19页
  1.2.2 国内外有关PM_(10)的研究第19-25页
   1.2.2.1 可吸入颗粒物的来源第20-21页
   1.2.2.2 颗粒物直径的大小第21页
   1.2.2.3 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第21-22页
   1.2.2.4 颗粒物的化学性质第22-23页
   1.2.2.5 可吸入颗粒物的大气化学过程第23页
   1.2.2.6 可吸入颗粒物的流行病学研究第23-24页
   1.2.2.7 可吸入颗粒物对气候的影响第24页
   1.2.2.8 可吸入颗粒物的酸碱度及其缓冲能力第24页
   1.2.2.9 可吸入颗粒物的源解析第24-25页
  1.2.3 国内外有关PAHs的研究第25-35页
   1.2.3.1 环境中多环芳烃的源和汇第27-29页
   1.2.3.2 大气中多环芳烃的污染水平和分布规律第29-31页
   1.2.3.3 城市交通与室内外空气中PAHs污染的相关性第31-32页
   1.2.3.4 大气中PAHs的采样第32页
   1.2.3.5 大气颗粒物上多环芳烃源解析研究第32-33页
   1.2.3.6 多环芳烃的致癌活性和大气中多环芳烃的危害第33-34页
   1.2.3.7 多环芳烃的防治第34-35页
  1.2.4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35-36页
 1.3 研究内容及目的第36-37页
  1.3.1 三个城市的污染点与清洁点的监测第36页
  1.3.2 太原市“城中村”的调查与监测第36-37页
  1.3.3 高平市焦化厂的监测第37页
 1.4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二章 实验设备及原理第38-42页
 2.1 PM_(10)监测仪第38-39页
 2.2 PAHs监测仪第39-41页
 2.3 AS监测仪第41页
 2.4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 大同、太原及临汾的监测与分析第42-62页
 3.1 三个城市的PM_(10)和PAHs污染浓度监测第42-55页
  3.1.1 大同市监测第42-47页
   3.1.1.1 监测点位概况及监测期间气象条件第43-44页
   3.1.1.2 监测结果讨论第44-47页
  3.1.2 太原市的监测第47-51页
   3.1.2.1 监测点位概况及监测期间气象条件第47-48页
   3.1.2.2 监测结果讨论第48-51页
  3.1.3 临汾市的监测第51-55页
   3.1.3.1 监测点位概况及监测期间气象条件第51-53页
   3.1.3.2 监测结果讨论第53-55页
 3.2 山西省的区域分布规律第55-60页
  3.2.1 空间分布特征第55-58页
  3.2.2 季节分布特征第58-60页
 3.3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四章 太原市“城中村”家用能源和室内颗粒物的第62-75页
 4.1 太原市简介及近几年的环保成就第62-63页
 4.2 太原市“城中村”实态调查研究第63-65页
 4.3 典型测量第65-70页
  4.3.1 小王村及监测点位概况第66-69页
  4.3.2 监测结果及讨论第69-70页
 4.4 本章小结第70-75页
第五章 高平市焦化厂的监测与分析第75-84页
 5.1 监测地点概况及测试方案第75-76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76-82页
  5.2.1 统计平均表和实验曲线示例第76-77页
  5.2.2 监测结果分析和讨论第77-81页
  5.2.3 热回收机焦炉的技术环境分析和评价第81-82页
 5.3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84-86页
 6.1 结论第84-85页
 6.2 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93页
致谢第93-9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硒对MMC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遗传损伤的影响
下一篇:苯血液毒性机制及药物干预作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