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遗址保护建筑规划设计研究

1.关于遗址第1-13页
   ·遗址的概念第11页
   ·遗址的分类:第11-13页
2.关于博物馆(广义)第13-26页
   ·博物馆的概念第13-14页
   ·现代博物馆的历史演变第14-20页
     ·西方博物馆的产生和发展第14-19页
     ·我国博物馆的产生和发展第19-20页
   ·现代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和发展趋向第20-26页
     ·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及作用第20-22页
     ·现代博物馆的发展趋向第22-26页
3.关于遗址博物馆第26-40页
   ·遗址博物馆的概念第26-27页
   ·遗址现场保存的观念及历史展示观念第27-28页
   ·考古遗址现场保存与展示的意义第28页
   ·遗址展示的价值定位第28-29页
   ·遗址现场保存展示的目标第29页
   ·遗址博物馆基本职能第29-30页
   ·遗址博物馆的展示类型第30-31页
     ·考古遗址的现场保存具体方式第30-31页
     ·考古遗址的现场保存内容第31页
   ·遗址博物馆的分类第31-32页
   ·国外遗址保护发展的历程第32-34页
   ·国外遗址保护思想第34-35页
   ·国外遗址博物馆概述第35-37页
     ·国外遗址博物馆有以下特点第36页
     ·日本的遗址保护第36-37页
   ·遗址保护中遗址合理的利用第37-40页
4.从遗址博物馆到生态博物馆第40-42页
   ·生态博物馆概念第40页
   ·“生态博物馆”理论的本质特征第40-42页
5.从遗址博物馆到遗址公园第42-43页
   ·遗址公园概念第42页
   ·规划理念第42页
 小结第42-43页
6.遗址保护与规划设计概述第43-58页
   ·遗址保护第43-48页
     ·考古遗址保存维护的工作程序第43-44页
     ·保存科学与修复技术第44页
     ·遗址的基础调查第44-45页
     ·发掘后回填与封存第45页
     ·遗址保护技术第45-47页
     ·遗址保护建筑中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的运用第47-48页
   ·规划设计第48-52页
     ·规划程序第48页
     ·规划范围及分区第48页
     ·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公园的设置与规模第48-50页
     ·古迹遗址规划的目标第50页
     ·现代博物馆建筑规划设计的基本准则第50-52页
     ·规划方法第52页
   ·遗址保护案例分析第52-58页
     ·日本遗址博物馆(公园)案例第52-55页
     ·中国遗址博物馆案例第55-58页
7.遗址博物馆建筑设计研究第58-91页
   ·遗址博物馆展示设计第58-66页
     ·展示基本理念第58页
     ·展示空间构成第58页
     ·展示空间与管理空间第58页
     ·展示设计要素第58页
     ·遗址博物馆的展示注意事项第58-59页
     ·遗址展示特征第59-60页
     ·遗址空间展示方式第60-65页
     ·遗址环境气氛的烘托第65-66页
   ·遗址博物馆空间设计第66-77页
     ·遗址展示空间设计的保护原则第67-68页
     ·组成要素第68页
     ·遗址博物馆分类(遗址空间形态)第68-69页
     ·现代博物馆展览空间的组织方式第69-70页
     ·遗址博物馆建筑空间构成第70-74页
     ·展览空间的环境设计第74-75页
     ·展览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向第75-77页
   ·博物馆地下空间的利用第77-91页
     ·博物馆建筑地下空间利用的发展动因第78-79页
     ·博物馆地下空间的利用案例分析第79-82页
     ·博物馆地下空间设计研究第82-85页
     ·博物馆地下展示空间性格特点第85-87页
     ·地下空间地面化第87-89页
     ·强化地下空间意义第89-90页
     ·博物馆建筑地下空间的节能设计第90-91页
8.博物馆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第91-104页
   ·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第91-98页
     ·光与保存第92-94页
     ·光与观赏第94-95页
     ·光纤照明系统第95-96页
     ·实例综述第96-98页
   ·保存环境第98-101页
     ·环境控制第98-101页
   ·其它技术发展第101-103页
 小结第103-104页
9 汉阳陵保护规划设计第104-118页
   ·历史沿革与概况第104页
     ·历史沿革第104页
     ·概况第104页
   ·现状分析第104-105页
   ·评估第105-106页
     ·历史、文化与学术研究价值评估第105-106页
     ·资源条件评估第106页
   ·规划依据、原则、目标和内容第106-107页
     ·规划依据第106页
     ·参考依据第106-107页
     ·规划原则第107页
     ·规划目标第107页
     ·规划内容第107页
   ·汉阳陵保护区第107-109页
     ·保护区分类第107-108页
     ·重点保护区范围第108页
     ·一般保护区范围(详见图9-4:汉阳陵文物保护规划图)第108页
     ·建设控制区范围(详见图9-4:汉阳陵文物保护规划图)第108-109页
   ·文物遗址展示第109-113页
     ·展示目的第109页
     ·展示原则第109-110页
     ·展示内容第110页
     ·展示方法第110-113页
   ·保护陈列建筑及旅游服务设施第113-115页
     ·遗址保护陈列建筑(详见图9-5 汉阳陵保护及利用规划总平面图)第113-114页
     ·旅游服务设施第114-115页
   ·绿化种植规划第115-117页
     ·绿化种植原则第115-117页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第117-118页
10.汉阳陵从葬坑博物馆建筑设计第118-124页
   ·设计背景第118页
   ·设计范围第118页
   ·设计原则第118-119页
   ·总平面布局第119页
   ·文物保护设计第119-120页
   ·文物陈列展示方式设计第120-121页
   ·建筑结构设计第121-122页
   ·建筑材料第122页
   ·建筑设备第122-123页
   ·建筑经济技术指标第123-124页
结语第124-126页
附录一 参考文献第126-128页
附录二第128-130页
附录三第130-132页
附录四第132-135页
致谢第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试论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时期的谈判
下一篇:西安市农村信用社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评估及其管理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