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佛教论文

现代性视阈中的佛教本觉思想批判与论争

导言第1-22页
第一章 本觉思想的义理渊源及其结构特征第22-38页
 (一) 本觉思想的提出与阐扬第22-27页
 (二) 本觉思想对印度佛学的传承第27-30页
 (三) 本觉思想与儒、道之关系第30-34页
 (四) 本觉思想的结构特点与思维特征第34-38页
第二章 二十世纪的佛教本觉思想批判与论争第38-58页
 (一) 吕、熊的“性寂”、“性觉”之争第39-43页
 (二) 各方回应与义理分梳第43-47页
 (三) 日本的“批判佛教”风潮第47-51页
 (四) 批判的回声与“真佛教”的追问第51-55页
 (五) 现代性视阈的开启第55-58页
第三章 现代学术背景下的佛学进路之歧出第58-79页
 (一) 乾嘉余绪与西方实证主义背景下的唯识“性寂”之学第59-64页
 (二) 心学传统与西方生命哲学思潮影响下的“性觉”说第64-70页
 (三) “批判哲学”与“批判佛教”的诠释第70-74页
 (四) “场所哲学”与“场所佛教”的诠释第74-79页
第四章 以科学、民主为线索的本觉思想批判与重构第79-101页
 (一) 以科学、民主为入口的佛学理论反省第79-83页
 (二) 吕澂佛学“转依”与“革新义”的社会批判意识第83-86页
 (三) “批判佛教”对社会歧视与社会不公的佛学反省第86-89页
 (四) “返本开新”与科学、民主的位置第89-93页
 (五) “场所佛教”的科学、民主态度第93-96页
 (六) 如何看待佛学与现代科学、民主之关系第96-101页
第五章 “理性化”背景下的佛教本觉思想批判与论争第101-130页
 (一) “现代理性”与现代性的“理性化”第102-108页
 (二) 本觉思想与“佛教理性”传统第108-114页
 (三) 理性化“祛魅”与本觉直观第114-123页
 (四) 容受现代性与反思现代性第123-130页
第六章 本觉思想的现代价值及其局限第130-150页
 (一) 本觉思想的“合法性”问题第131-134页
 (二) 现代性困境与佛教本觉思想的诊疗价值第134-142页
 (三) 本觉思想的局限及其现代诠释第142-150页
附综述第150-153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53-158页
后记第158页

论文共1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交流斩波式变频点焊电源的研制
下一篇:化学计量比对AB5型贮氢合金组织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