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2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隧道火灾产生的原因 | 第10-11页 |
1.1.2 隧道火灾特点 | 第11页 |
1.1.3 隧道火灾的危害 | 第11-12页 |
1.2 隧道火灾通风简介 | 第12-15页 |
1.2.1 公路火灾事故通风原则 | 第12-13页 |
1.2.2 公路隧道通风方式及防灾特点 | 第13-15页 |
1.3 隧道火灾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3.1 隧道火灾数值模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2 存在的不足及问题的提出 | 第18-20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0-21页 |
第2章 隧道火灾通风数学物理模型 | 第21-31页 |
2.1 基本守恒方程组的建立 | 第21-24页 |
2.1.1 多组分气体的基本关系式 | 第21-22页 |
2.1.2 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基本定律 | 第22-23页 |
2.1.3 控制微分方程组 | 第23-24页 |
2.2 湍流模型 | 第24-27页 |
2.2.1 湍流结构及机理 | 第24-25页 |
2.2.2 受浮力影响的湍流模型 | 第25-26页 |
2.2.3 湍流燃烧模型 | 第26-27页 |
2.2 辐射换热模型 | 第27-29页 |
2.3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 第29-31页 |
第3章 数值模拟方法与计算方法验证 | 第31-44页 |
3.1 离散方程组的建立 | 第31-36页 |
3.1.1 计算区域的离散化 | 第31页 |
3.1.2 控制方程的离散化 | 第31-36页 |
3.2 代数方程组的求解方法 | 第36-41页 |
3.2.1 SIMPLE算法 | 第37-40页 |
3.2.2 SIMPLE算法的特点 | 第40-41页 |
3.3 模拟计算方法的验证 | 第41-44页 |
第4章 秦岭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火灾通风数值模拟 | 第44-83页 |
4.1 火灾模型试验简介 | 第45-46页 |
4.2 计算模型简介 | 第46-52页 |
4.2.1 计算几何模型及计算工况 | 第46-51页 |
4.2.2 火灾规模的确定 | 第51-52页 |
4.3 火区上游开启两个横通道计算结果分析 | 第52-73页 |
4.3.1 火源距上游最近横通道100m | 第53-66页 |
4.3.2 火源分别距上游最近横通道70m和30m | 第66-71页 |
4.3.3 火灾发生在下行线隧道横通道出口 | 第71-73页 |
4.4 开启三个横通道计算结果分析 | 第73-81页 |
4.4.1 火区上游开启三个横通道 | 第73-76页 |
4.4.2 火区上游开启两个横通道且火区下游开启一个横通道 | 第76-8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5章 秦岭终南山隧道火灾事故通风方案效果评析 | 第83-93页 |
5.1 高温有毒烟流对人员逃生的危害 | 第83-84页 |
5.2 终南山隧道火灾模式下疏散救援组织 | 第84-85页 |
5.3 横通道与防灾救援 | 第85-86页 |
5.4 通风方案效果评估 | 第86-88页 |
5.4.1 火区上游开启两个横通道 | 第86-87页 |
5.4.2 火区上游开启三个横通道 | 第87页 |
5.4.3 火区上、下游分别开启两个横通道和一个横通道 | 第87-88页 |
5.5 通风方案优化 | 第88-92页 |
5.5.1 火区下游无横通道开启 | 第88-89页 |
5.5.2 火区下游开启横通道 | 第89-9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结论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