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保护地植被恢复的社会经济支持系统研究综述 | 第1-17页 |
| ·保护地植被恢复 | 第7-9页 |
| ·保护地简述 | 第7-8页 |
| ·喀斯特保护地的植被变化 | 第8页 |
| ·喀斯特保护地价值及植被恢复 | 第8-9页 |
| ·影响喀斯特保护地植被恢复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 第9-12页 |
| ·人地关系 | 第10页 |
| ·环境经济运行机制 | 第10-11页 |
| ·政策体制因素 | 第11页 |
| ·技术因素 | 第11-12页 |
| ·生态环境恢复的公共政策因素 | 第12页 |
| ·植被恢复的社会经济支持系统的构建 | 第12-15页 |
| ·植被恢复综合目标子系统 | 第13页 |
| ·产业发展子系统 | 第13-14页 |
| ·技术与管理子系统 | 第14页 |
| ·法律与民俗约束子系统 | 第14-15页 |
| ·植被恢复监测评估子系统 | 第15页 |
| ·研究地区的典型意义 | 第15-17页 |
| 2、石林地区植被恢复概况 | 第17-22页 |
| ·石林植被发育的环境特征 | 第17-18页 |
| ·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 | 第17页 |
| ·喀斯特退化生境 | 第17-18页 |
| ·人类活动强烈影响的农牧业密集地带 | 第18页 |
| ·石林植被变化历史 | 第18-20页 |
| ·石林植被现状特征 | 第20-22页 |
| ·石林地区植被群落退化严重、分布不连续 | 第21页 |
| ·石林地区植被种类组成中非乡土植被物种较多 | 第21页 |
| ·植被恢复的基础条件恶劣 | 第21-22页 |
| 3、基于植被恢复的石林地区农村与农户社会经济发展评价 | 第22-30页 |
| ·理论依据 | 第22页 |
| ·评价目标 | 第22页 |
| ·评价原则 | 第22-23页 |
| ·评价范围 | 第23页 |
| ·评价方法 | 第23-28页 |
| ·技术路线 | 第24页 |
| ·评价指标 | 第24-25页 |
| ·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 第25-26页 |
|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量度方法 | 第26-27页 |
| ·植被恢复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的计算 | 第27页 |
| ·植被恢复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依赖度指数的计算 | 第27-28页 |
| ·石林植被恢复区农村与农户社会经济发展评价与土地依赖度结果 | 第28-30页 |
| 4 基于植被恢复的石林农村与农户社会经济发展评价结果分析 | 第30-36页 |
| ·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 | 第30-35页 |
| ·依赖土地的村寨社会经济发展的增长取向性 | 第30-31页 |
| ·与石林远疏关系不同的村寨社会经济发展分异特征 | 第31-35页 |
| ·石林喀斯特保护地内村寨的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依赖度的变化分析 | 第35-36页 |
| 5 石林风景区植被恢复的经济社会支持能力分析 | 第36-43页 |
| ·制约石林植被恢复的社会运行机制分析 | 第36-37页 |
| ·公共资源的利用 | 第36页 |
| ·环境经济运行机制 | 第36页 |
| ·环境恢复公共政策 | 第36-37页 |
| ·石林植被恢复中相关利益主体对于土地资源的竞争性利用冲突分析 | 第37-39页 |
| ·石林风景区内农户 | 第37页 |
| ·地方政府 | 第37-38页 |
| ·石林风景区管理局 | 第38-39页 |
| ·农户、地方政府、风景区管理局三者间土地资源竞争性利用的冲突 | 第39页 |
| ·石林风景区植被恢复中土地调整损益分析 | 第39-40页 |
| ·石林风景区植被恢复的经济社会支持能力综合评述 | 第40-43页 |
| 6 石林风景区的植被恢复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对策 | 第43-46页 |
| ·总体保护与发展框架 | 第43页 |
| ·石林风景区整体协调发展的创新机制 | 第43-44页 |
| ·土地持续利用调整 | 第44页 |
| ·生态环境建设补偿 | 第44-45页 |
| ·社会发展调控 | 第45页 |
| ·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 第45页 |
| ·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 附表一:石林保护地社会经济发展原始数据 | 第50-56页 |
| 附表二:石林保护地社会经济发展标准数据 | 第56-62页 |
| 附表三:石林保护地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 | 第62-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