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外文摘要 | 第3-17页 |
| 导论 | 第17-20页 |
| 第1章 代理权的产生 | 第20-22页 |
| ·大陆法系代理权的产生 | 第20-21页 |
| ·英美法系代理权的产生 | 第21-22页 |
| ·代理基于当事人之间的明示协议而产生 | 第21页 |
| ·代理基于行为或默示推定而产生 | 第21页 |
| ·代理权基于紧急情况的必要性而产生 | 第21-22页 |
| 第2章 大陆法系代理理论及我国的实践 | 第22-26页 |
| ·大陆法系代理制度中的“区别理论” | 第22-23页 |
| ·大陆法系的直接代理与间接代理 | 第23-24页 |
| ·我国的立法实践 | 第24-26页 |
| 第3章 英美法系中的代理概念 | 第26-31页 |
| ·英美法系代理制度中的“等同理论” | 第26页 |
| ·英美法系代理概念的界定 | 第26-29页 |
| ·披露委托人身份的代理 | 第27-28页 |
| ·不披露委托人身份的代理 | 第28-29页 |
| ·隐名代理的界定及与行纪的关系 | 第29-31页 |
| ·隐名代理的法律内涵界定 | 第29-30页 |
| ·隐名代理与行纪关系 | 第30-31页 |
| 第4章 表见代理与不容否认的代理 | 第31-37页 |
| ·大陆法系的表见代理制度 | 第31-33页 |
| ·表见代理制度确立的价值 | 第31-32页 |
| ·制度设计 | 第32-33页 |
| ·英美代理法中的“不容否认的代理” | 第33页 |
| ·表见代理与不容否认代理的对比 | 第33-37页 |
| ·客观方面--须有第三人相信代理权存在的表见事实 | 第33-36页 |
| ·主观方面--第三人须为善意且无过失 | 第36-37页 |
| 第5章 追认代理制度 | 第37-42页 |
| ·追认代理制度的设立 | 第37页 |
| ·对追认代理制度的评价 | 第37-38页 |
| ·追认代理应具备的要件 | 第38-42页 |
| ·行使追认权的主体要件 | 第38-39页 |
| ·追认的对象 | 第39-40页 |
| ·追认的方式 | 第40-41页 |
| ·追认的时间 | 第41-42页 |
| 第6章 我国代理制度的完善 | 第42-51页 |
| ·实体规范的完善 | 第42-48页 |
| ·《合同法》分则是否是对代理制度的完善 | 第42-43页 |
| ·“不公开本人姓名或名称的代理”的移植及存在的问题 | 第43-44页 |
| ·隐名代理的移植及存在的问题 | 第44-48页 |
| ·冲突规范的完善 | 第48-51页 |
| 结论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独创性声明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