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6页 |
引言 | 第16-17页 |
第一篇 综述 | 第17-56页 |
第一章 麻疹病毒的分子生物学 | 第17-30页 |
前言 | 第17页 |
·麻疹病毒的基因组 | 第17-22页 |
·麻疹病毒基因组结构 | 第18-19页 |
·麻疹病毒基因组编码蛋白的功能 | 第19-22页 |
·麻疹病毒的感染与复制 | 第22-25页 |
·吸附和穿入 | 第22页 |
·转录与翻译 | 第22-24页 |
·RNA的复制 | 第24-25页 |
·病毒粒子的装配和释放 | 第25页 |
·麻疹病毒的培养和纯化 | 第25-28页 |
·麻疹病毒的体外培养 | 第25-26页 |
·细胞致病变效应 | 第26-27页 |
·动物模型 | 第27-28页 |
·麻疹病毒的免疫病理 | 第28-29页 |
·麻疹工程病毒在基因治疗方面的应用 | 第29-30页 |
第二章 病毒的细胞受体 | 第30-40页 |
前言 | 第30页 |
·病毒受体的本质和特性 | 第30-31页 |
·病毒受体的一般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病毒受体的鉴别 | 第32-33页 |
·筛选易感细胞的cDNA文库鉴别受体蛋白 | 第32页 |
·细胞膜上与病毒结合的蛋白的分析法 | 第32-33页 |
·用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筛选受体 | 第33页 |
·抗独特型抗体可模拟病毒结合从而识别病毒受体 | 第33页 |
·根据既有知识的积累推测受体并经实验验证 | 第33页 |
·麻疹病毒受体研究 | 第33-40页 |
·CD46作为MV的细胞受体 | 第34-37页 |
·SLAM作为MV的第二受体 | 第37-40页 |
第三章 蛋白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 第40-56页 |
前言 | 第40页 |
·酶联免疫吸附法 | 第40-41页 |
·免疫共沉淀法 | 第41页 |
·噬菌体和细菌表面展示技术 | 第41-46页 |
·噬菌体表面展示 | 第41-42页 |
·细菌表面展示 | 第42-44页 |
·抗体表面展示 | 第44-46页 |
·酵母双杂交系统 | 第46-50页 |
·检测已知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48页 |
·检测蛋白质之间弱的相互作用,确定蛋白质作用的功能区域 | 第48-49页 |
·确定未知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克隆其编码基因 | 第49页 |
·在蛋白质组学中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 | 第49-50页 |
·基因治疗中,确定多肽类药物的作用机理 | 第50页 |
·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技术(BIA) | 第50-53页 |
·配体垂钓(Ligand Fishing) | 第51-52页 |
·蛋白与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52页 |
·BIA-ESI-MS/MS | 第52-53页 |
·蛋白质芯片 | 第53-54页 |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 第54-56页 |
第二篇 材料与方法 | 第56-79页 |
第一章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 第56-65页 |
·质粒DNA的制备和纯化 | 第56-58页 |
·质粒DNA的小量制备 | 第56页 |
·质粒DNA的大量制备 | 第56-57页 |
·Bacmid DNA(>100kb)的提取与制备 | 第57-58页 |
·限制性酶消化 | 第58页 |
·DNA片段回收 | 第58-59页 |
·低熔点琼脂糖凝胶法 | 第58-59页 |
·玻璃奶(Glass-milk)法 | 第59页 |
·DNA片段和载体的连接 | 第59页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59-60页 |
·冷氯化钙法制备新鲜感受态细胞 | 第59-60页 |
·电转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60页 |
·质粒DNA的转化 | 第60-61页 |
·常规转化法 | 第60-61页 |
·质粒的快速转化法 | 第61页 |
·质粒的电转化法 | 第61页 |
·菌种的保存 | 第61页 |
·菌落PCR | 第61-62页 |
·PCR定点诱变 | 第62页 |
·实时定量PCR | 第62-65页 |
·细胞总RNA的提取 | 第62-63页 |
·逆转录 | 第63页 |
·PCR程序 | 第63-65页 |
第二章 细胞学实验技术 | 第65-69页 |
·细胞培养基的配制 | 第65页 |
·细胞传代培养 | 第65页 |
·细胞的冻存与复苏 | 第65-66页 |
·细胞转染 | 第66-67页 |
·脂质体转染 | 第66-67页 |
·电转染法 | 第67页 |
·流式细胞术分析 | 第67-68页 |
·细胞免疫化学实验 | 第68-69页 |
第三章 病毒学实验技术 | 第69-72页 |
·病毒的增殖、纯化和空斑滴定 | 第69-70页 |
·病毒的增殖 | 第69页 |
·病毒粒子的纯化 | 第69页 |
·空斑滴定 | 第69-70页 |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 | 第70-72页 |
·转座 | 第70页 |
·重组Bacmid DNA的提取 | 第70页 |
·重组Bacmid DNA转染Sf9细胞 | 第70-71页 |
·重组病毒的收获及空斑纯化 | 第71-72页 |
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实验技术 | 第72-79页 |
·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蛋白 | 第72页 |
·Ni~(++)亲和层析法纯化蛋白质 | 第72-73页 |
·抗体的制备 | 第73页 |
·免疫共沉淀 | 第73-74页 |
·Western blot | 第74页 |
·酵母双杂交系统 | 第74-76页 |
·酵母双杂交系统中使用的溶液 | 第74-75页 |
·酵母菌的转化 | 第75-76页 |
·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滤膜法测定(Lac Z激活试验) | 第76页 |
·噬菌体文库筛选 | 第76-79页 |
·噬菌体十肽文库的扩增 | 第76-77页 |
·噬菌体十肽文库的筛选 | 第77页 |
·ELISA | 第77-79页 |
第三篇 麻疹病毒相关研究 | 第79-140页 |
第一章 麻疹病毒血凝素蛋白与CD46作用的关键位点 | 第79-93页 |
·引言 | 第79-8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0-83页 |
·细菌、细胞、基因及抗体 | 第80页 |
·位点专一性突变 | 第80-82页 |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82页 |
·细胞的电转染 | 第82-83页 |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 第83页 |
·凝集性试验 | 第83页 |
·研究结果 | 第83-91页 |
·H基因的定点突变 | 第84-86页 |
·重组表达质粒pCD-H和pCD-muH的构建与鉴定 | 第86-87页 |
·H蛋白及其突变体表达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 | 第87-88页 |
·麻疹毒株Fu/B、IMA/B、SMD/B血凝集性转变的重要位点 | 第88-89页 |
·血凝集性转变的特异性抗原表位 | 第89-91页 |
·讨论 | 第91-93页 |
第二章 麻疹病毒及其血凝素蛋白对CD46分子表达的调控 | 第93-109页 |
·引言 | 第93-9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4-97页 |
·细胞、病毒、质粒及抗体 | 第94页 |
·可溶性H蛋白的制备 | 第94-95页 |
·流式细胞术分析 | 第95页 |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 | 第95-96页 |
·实时定量PCR | 第96页 |
·PCR产物的定量分析 | 第96-97页 |
·研究结果 | 第97-106页 |
·重组质粒的构建和鉴定 | 第97-99页 |
·可溶性H蛋白及其抗体的制备 | 第99页 |
·CD46的mRNA在HeLa细胞中的转录 | 第99-100页 |
·H蛋白对HeLa细胞表面CD46表达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不同浓度H蛋白孵育对HeLa细胞表面CD46表达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H的瞬时转染对CHO细胞表面CD46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感染性MV和灭活MV对HeLa细胞表面CD46表达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MV感染与CD46分子的内化现象 | 第105-106页 |
·讨论 | 第106-109页 |
第三章 麻疹病毒H蛋白与受体SLAM相互作用功能区的鉴定 | 第109-133页 |
·引言 | 第109-110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10-115页 |
·细胞、质粒、试剂和病毒 | 第111页 |
·酵母菌的转化-LiAC转化法 | 第111-112页 |
·β-半乳糖苷酶活性滤膜实验 | 第112页 |
·SLAM缺失突变体的PCR扩增及克隆 | 第112-113页 |
·重组蛋白SLAM多肽27-135的表达和纯化 | 第113页 |
·噬菌体文库筛选 | 第113-114页 |
·ELISA | 第114页 |
·MV感染细胞阻断实验 | 第114页 |
·免疫细胞化学实验 | 第114页 |
·位点特异性突变 | 第114-115页 |
·免疫共沉淀实验 | 第115页 |
·研究结果 | 第115-129页 |
·酵母载体pGBT-th和SLAM系列缺失突变体的构建与鉴定 | 第115-118页 |
·SLAM缺失突变体和H蛋白在酵母细胞中的相互作用 | 第118-119页 |
·原核表达载体pRSETBm2和真核表达载体pEGFPslam的构建 | 第119-120页 |
·SLAM多肽27-135片段的表达和纯化 | 第120-121页 |
·与SLAM多肽27-135结合的短肽及其序列 | 第121-123页 |
·短肽Ⅰ和短肽Ⅱ对H蛋白与SLAM多肽27-135结合的阻断 | 第123页 |
·短肽Ⅰ和短肽Ⅱ对MV H蛋白与SLAM结合的阻断 | 第123-124页 |
·短肽Ⅰ和短肽Ⅱ对MV感染CHO-SLAM细胞的阻断 | 第124-126页 |
·H蛋白429-438位氨基酸特点分析 | 第126-127页 |
·H蛋白突变体的获得和鉴定 | 第127-128页 |
·H蛋白与SLAM相互作用的功能位点 | 第128-129页 |
·讨论 | 第129-133页 |
第四章 总讨论:麻疹病毒侵染机制初探 | 第133-140页 |
·MV的H蛋白及其细胞膜上两类受体蛋白 | 第133-134页 |
·H蛋白与CD46的相互作用 | 第134-135页 |
·H蛋白与SLAM的相互作用 | 第135页 |
·关于Moesin的研究 | 第135-136页 |
·F蛋白介导的病毒-细胞和细胞-细胞的融合 | 第136-137页 |
·融合过程中F与H的相互作用 | 第136页 |
·F介导的融合 | 第136-137页 |
·MV侵染机制初探 | 第137-140页 |
·H和F,哪一个在MV感染中起关键作用? | 第137-138页 |
·在MV感染时是否需要复合受体或其他分子? | 第138页 |
·我们推测的MV感染机制 | 第138-140页 |
研究总结 | 第140-142页 |
创新点 | 第142-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64页 |
博士期间所发表和待发表论文 | 第164-165页 |
致谢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