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1页 |
第一章 保罗.克鲁格曼的经济学历程 | 第11-20页 |
第一节 保罗.克鲁格曼的研究历程 | 第11-12页 |
第二节 保罗.克鲁格曼的主要研究领域 | 第12-13页 |
一、 国际经济学 | 第12页 |
二、 区域经济学 | 第12-13页 |
第三节 保罗.克鲁格曼的主要著作 | 第13-15页 |
一、 关于《地理和贸易》 | 第14-15页 |
二、 关于《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 | 第15页 |
第四节 保罗.克鲁格曼的主要创新 | 第15-20页 |
一、 产业内贸易 | 第15-17页 |
二、 战略性贸易政策 | 第17-19页 |
三、 其它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克鲁格曼对传统区域经济理论的审视 | 第20-28页 |
第一节 德国区位论 | 第20-22页 |
第二节 社会物理学 | 第22页 |
第三节 累积因果理论 | 第22-24页 |
第四节 地方外部经济 | 第24-25页 |
第五节 地租和土地利用理论 | 第25-28页 |
第三章 克鲁格曼对区域经济学理论的贡献 | 第28-47页 |
第一节 新贸易理论 | 第28-31页 |
一、 相似条件下的贸易理论 | 第28-29页 |
二、 贸易与经济活动区位 | 第29-30页 |
三、 结论 | 第30-31页 |
第二节 空间经济模型理论 | 第31-42页 |
一、 理论背景 | 第31-34页 |
二、 克鲁格曼关于多中心城市结构的空间自组织模型原理 | 第34-37页 |
三、 计算机模拟试验分析 | 第37-42页 |
四、 结论 | 第42页 |
第三节 中心-外围理论 | 第42-47页 |
一、 理论原理 | 第42-43页 |
二、 模型分析 | 第43-45页 |
三、 结论及对中国西部发展的启示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克鲁格曼区域经济研究的方法、工具与范式 | 第47-50页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第47-48页 |
第二节 对生产方式的侧重 | 第48页 |
第三节 对生产网络的关注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区域经济学边缘化问题 | 第50-54页 |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迷失 | 第50-51页 |
第二节 空间经济学:两次失败的努力 | 第51-54页 |
一、 沃尔特.艾萨德 | 第51-52页 |
二、 新城市经济学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后记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