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时期柳子戏的历史转型与文学价值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1页 |
第一章 晚清民国时期柳子戏的历史考察 | 第11-19页 |
1、晚清民国时期柳子戏现有史料考 | 第11-14页 |
2、民间班社:晚清民国时期柳子戏的生存和传播形式 | 第14-19页 |
第二章 柳子戏的现代转型 | 第19-39页 |
1、柳子戏现代转型的具体体现 | 第19-34页 |
①人性的张扬 | 第20-21页 |
②现代意识的萌芽 | 第21-22页 |
③城市风情的工笔与商人形象的白描 | 第22-24页 |
④悲剧的审美趋向与现实主义追求 | 第24-30页 |
⑤艺术形式的现代趋同 | 第30-31页 |
⑥戏剧结构的现代化 | 第31-34页 |
2、柳子戏现代转型的背景探寻 | 第34-38页 |
①运河经济文化网带的形成与“戏曲之路” | 第34-35页 |
②工商业城市文化的繁荣与柳子戏转型的开始 | 第35-36页 |
③商业性农业文化的兴起与柳子戏的普及 | 第36-37页 |
④运河的衰落与柳子戏中心的转移 | 第37页 |
⑤地域的影响与鲁西南的戏曲继承 | 第37-38页 |
3、柳子戏现代转型的几点思考 | 第38-39页 |
第三章 晚清民国时期柳子戏的剧本内容 | 第39-52页 |
1、讽刺幽默戏 | 第42-46页 |
2、城市风情戏 | 第46-47页 |
3、计谋权争戏 | 第47-48页 |
4、人性张扬戏 | 第48-50页 |
5、伦理道德戏 | 第50-51页 |
6、女权意识戏 | 第51-52页 |
7、生活哲理戏 | 第52页 |
第四章 晚清民国时期柳子戏剧本的艺术特点 | 第52-63页 |
1、讽刺艺术的纯熟运用 | 第53-56页 |
2、悬念手法的普遍设置 | 第56-59页 |
3、曲牌使用的高度自由与艺术化 | 第59-61页 |
4、意味深长的巧妙谐音 | 第61-62页 |
5、浪漫魔幻的艺术追求 | 第62-63页 |
6、性格鲜明的人物画廊 | 第63页 |
结语 | 第63-66页 |
注释 | 第66-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论文作者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