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大都市政区:理论探讨·经验借鉴·实证分析——兼论上海直辖市政区改革

中文摘要第1-18页
英文摘要第18-22页
第一章 绪论第22-45页
 第一节 选题意义第22-27页
  1 背景分析第22-26页
  2 研究意义第26页
   ·理论意义第26页
   ·应用价值第26页
  3 研究基础第26-27页
 第二节 相关概念辩析第27-40页
  1 行政区和非行政区第27-28页
  2 城市型政区和地域型政区第28-29页
  3 中央直辖市和地方直辖市第29-30页
  4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第30-31页
  5 城市功能与城市职能第31-32页
  6 大都市功能区与大都市行政区第32-36页
  7 中国的行政区与外国的行政区第36-40页
 第三节 论文思路和研究方法第40-45页
  1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第40-43页
  2 研究方法第43-45页
第二章 国内外大都市政区研究动态与现状评述第45-64页
 1 大都市区地域空间的界定第45-48页
 2 大都市区形成机制的研究第48页
 3 大都市管理体制与区划体制研究第48-53页
 4 治理理念被引入大都市政区研究第53-54页
 5 大都市区政府管理模式的理论之争第54-56页
 6 大都市区域协调机制的研究第56-58页
 7 大都市区行政组织形式的研究第58-60页
 8 中央直辖市通名研究第60-61页
 9 行政区经济--研究大都市行政区划体制和管理体制的独特视角第61-62页
 10 小结第62-64页
第三章 大都市政区的影响因素、发展模式和相关理论分析第64-92页
 第一节 大都市政区的影响因素与发展模式第64-72页
  1 影响因素第64-66页
  2 发展模式第66-72页
   ·区划体制模式第66-67页
   ·形态结构模式第67-70页
   ·层次幅度模式第70-72页
 第二节 大都市政区研究相关理论第72-92页
  1 行政区划和行政区经济理论第72-75页
   ·行政区与经济区关系原理第73-74页
   ·行政区经济理论第74-75页
  2 国内政府间关系理论第75-80页
   ·中央与地方第75-77页
   ·集权与分权第77-80页
  3 政府职能理论第80-85页
   ·政府职能理论的经典思想第80-82页
   ·不同层级间政府职能的定位第82-83页
   ·政府职能的新流派和新思想第83-85页
  4 城市管理相关理论第85-92页
第四章 国外和中国台湾地区大都市政区模式典型案例分析第92-140页
 第一节 纽约模式--强市弱区、制衡有力第92-101页
  1 政治体制与区划背景第92-93页
  2 区域构成第93-95页
  3 区划沿革第95-96页
  4 管理体制第96-100页
  5 区域组织第100-101页
 第二节 伦敦模式--集散往复、变动曲折第101-113页
  1 政区构成和区划现状第101-103页
  2 管理体制第103-108页
  3 行政组织体制的特征分析第108-113页
 第三节 巴黎模式--强市弱区、高度集权第113-117页
  1 区域范围第113-114页
  2 区划沿革第114-116页
  3 管理体制第116-117页
 第四节 东京模式--都市一体化管理、有限分权第117-125页
  1 区划背景第117页
  2 区域构成和区划沿革第117-120页
  3 政区构成第120-121页
  4 管理体制第121-125页
 第五节 台北模式--强市弱区、实市虚区第125-130页
  1 区划背景第125-126页
  2 区划沿革与区划现状第126-127页
  3 管理体制第127-130页
 第六节 经验借鉴与规律总结--兼与大陆大都市区划体制比较第130-140页
  1 构建科学合理的区域管理组织体系和区域协调机制是确保大城市整体协调发展的基本前提第130-132页
  2 实行分级、分层管理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和阶段的必然选择第132-133页
  3 注重政区格局的科学性和稳定性第133页
  4 区划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步性第133-134页
  5 区级政区在城市管理体制和区划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地位第134页
  6 保持良好、和谐的市区关系,是确保大城市协调运行的关键第134-136页
  7 政区性质与区划建制的统一性第136-137页
  8 保证城市次级政区的适度规模,努力作到均衡布局第137-140页
第五章 上海大都市政区发展规律与形成机制分析第140-176页
 第一节 上海地区的行政区划历史沿革第140-155页
  1 秦唐时期第140-142页
  2 宋元时期第142-143页
  3 明清时期第143-147页
  4 民国时期第147-151页
  5 建国以后第151-155页
 第二节 上海大都市政区演变的基本规律与形成机制分析第155-176页
  1 演变规律第155-174页
   ·自然地质地貌的演化规律:地壳运动和水文变化第155-158页
   ·租界的双重影响规律: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第158-160页
   ·影响要素更迭规律:从政治主导走向经济主导第160-161页
   ·政区分合与规模增减规律:形态由分到合,规模先减后增第161-162页
   ·地域型政区与城市型政区的相互转化规律:从地域型政区到城市型政区第162-163页
   ·政区类型和区划建制的阶段规律:多元化--单一化--多元化第163-165页
   ·次级政区的纵向变化规律:数量减少,规模扩大第165-168页
   ·城市次级政区的横向对比规律:市辖区与郊区县此长彼消第168-170页
   ·行政区、非行政区的虚实转化规律:或共时态并存,或历时态沿革第170-173页
   ·城市政区的圈层扩展规律:城市型地域渐进式扩张,城市型政区圈层式拓展第173-174页
  2 机制分析第174-176页
第六章 上海直辖市政区现状特征、问题以及政区模式改革设想第176-200页
 第一节 上海行政区划演变特征与问题分析第176-191页
  1 上海直辖市政区特征分析第176-185页
   ·地域类型:同心圆、圈层式第176-178页
   ·政区性质:广域城市型政区第178-179页
   ·管辖幅度:规模各异、大小悬殊第179-181页
   ·政区建制:层次性、特殊性第181-182页
   ·中心城区:上实下虚,虚实相间第182页
   ·近中郊区:双重混合管理第182-183页
   ·政区形态:同心圆+放射状第183-185页
  2 上海直辖市区划体制和管理体制问题分析第185-191页
   ·行政区划缺乏战略规划,制约了整体城市竞争力的提高第185-186页
   ·城市规划、建设与行政区划严重脱节,城区整体功能难以发挥第186-187页
   ·城市各管理层级的职能分工不清,制衡约束机制尚不完善第187-188页
   ·区、街管理的幅度严重不均衡,与多层次的纵向结构不相协调第188页
   ·次级政区类型单一,“撤县改区”模式造成“建制型城市化”第188-189页
   ·将街道等同于社区,混淆了行政区与社区的原则区别第189页
   ·郊区城镇建设与区划体制的不配套第189-190页
   ·行政区划全覆盖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第190-191页
 第二节 上海直辖市政区模式改革总体构想第191-200页
  1 上海市区划调整方案评述第191-194页
   ·方案介绍第191-193页
   ·方案评述第193-194页
  2 上海市行政区划规划的总体思路和构想第194-200页
   ·指导思路第194-197页
   ·上海市未来政区格局初步构想第197-200页
第七章 直辖市区政区体制改革相关问题研究第200-255页
 第一节 直辖市城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改革得失分析第200-222页
  1 “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模式演变历程回顾第200-206页
   ·1990年以前:从“单一的高度集中管理”到“一级半政府、两级管理”第201-203页
   ·1990-1995年:从“一级半政府、两级管理”到“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第203-204页
   ·1995年至今:从“两级政府、两级管理”到“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第204-206页
  2 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改革的矛盾及问题分析第206-212页
   ·市区职能分工初步理顺,政府职能转变加快第206-207页
   ·推动了城市建设步伐,顺应了城市发展阶段演替的需要第207-209页
   ·区域经济强化,助长了地区本位主义思想,区与区块块的矛盾较为突出第209-210页
   ·城市发展的全局观念部分丧失,市级政府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城市整体竞争力被削弱第210-211页
   ·市条条与区块块的矛盾第211-212页
   ·形成了“超强势政府”,不利于市场和社会的发育第212页
   ·财权的流转滞后于事权的下放,区级政府资金短缺现象较为严重第212页
  3 相关思考第212-222页
   ·关于大城市区级政区权能的扩张问题第213-214页
   ·关于市-区之间财力的分配问题第214-217页
   ·关于市-区的调控机制问题第217-218页
   ·关于市-区职能的定位问题第218-220页
   ·关于大城市内部行政区经济现象的形成机制探讨第220-222页
 第二节 直辖市中心城区行政区划调整绩效评价--以上海市原黄浦区与南市区“撤二建一”为例第222-243页
  1 政区沿革与发展现状第222-227页
   ·政区沿革第222-225页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第225-227页
  2 中心城区行政区划调整的背景分析第227-231页
   ·市辖区设置混乱引发出许多历史遗留问题第227-229页
   ·现有政区空间不能适应城区管理体制改革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需要第229-230页
   ·行政区经济作用下,功能区的形成受到行政区的严重分割第230-231页
  3 合并效果评价第231-239页
   ·财力和空间优势互补,经济发展速度稳步有升,发展态势喜人第232-233页
   ·体制性矛盾得以瓦解(突破),城市规划建设步伐加速第233-236页
   ·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五大产业空间基本形成,城区空间和城区功能不断优化第236-238页
   ·行政管理成本降低、城区政府职能转变加速第238-239页
  4 思考与启示第239-243页
   ·针对城区发展特点,科学论证,适时调整行政区划,能够极大地解放生产力,释放城区发展的制度空间第239页
   ·充分认识行政区经济现象存在的阶段性和长期性第239-240页
   ·深刻辩证领悟行政区划手段作用的积极性和局限性第240-241页
   ·站在系统和战略角度,高度审视整个中心城区行政区划体制的改革,提出一整套改革核心城区行政区划体制的具体指导性意见和思路第241-242页
   ·改革市辖区设置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市辖区标准,从源头上消除目前市辖区设置混乱的局面第242页
   ·充分认识加快机构改革和人员分流的重要性,积极向市里争取优惠政策第242-243页
 第三节 直辖市郊区(县)区划体制和城镇建设初探第243-255页
  1 上海郊区区划沿革简要回顾第243-244页
  2 郊区区划体制主要问题分析第244-251页
   ·撤县改区第244-246页
   ·乡镇合并第246-248页
   ·开发区与农场问题第248-251页
  3 小城镇建设相关问题第251-255页
   ·关于城镇规划的预留空间问题第251-252页
   ·关于城镇设施的服务功能问题第252-253页
   ·关于城镇社会的分化整合问题第253-254页
   ·关于城镇居民的文化建设问题第254-255页
第八章 结语第255-269页
 1 简短总结第255-256页
 2 相关建议第256-269页
参考文献第269-279页
致谢第279-280页

论文共2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N-S方程的大迎角分离流及翼型结冰数值模拟
下一篇:乙醛酸电解合成新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