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上海市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滨岸缓冲带体系初步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29页
   ·农业的面源污染第13-18页
     ·成因及危害第13页
       ·成因第13页
       ·危害程度第13页
     ·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现状第13-16页
       ·国外面源污染研究概况第13-14页
       ·国内面源污染研究概况第14-16页
     ·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第16-17页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对策第16-17页
       ·面源污染控制的法律法规第17页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生态技术第17页
     ·上海市农业面源污染过去的研究成果与不足第17-18页
   ·缓冲带技术及其应用第18-26页
     ·缓冲带的概念及发展第18-19页
     ·缓冲带的类型第19-20页
     ·缓冲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机制第20-21页
       ·除氮机理第20-21页
       ·除磷机理第21页
     ·缓冲带的应用效果第21-26页
       ·营养型污染物的研究第22-25页
       ·毒害型污染物的研究第25-26页
       ·缓冲带和最优管理模式的结合第26页
   ·本试验研究的必要性第26-29页
第二章 缓冲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研究的实验设计第29-36页
   ·实验目的和内容第29页
     ·实验目的第29页
     ·实验内容第29页
   ·示范区环境条件分析第29-31页
     ·地理位置第29页
     ·环境状况第29-31页
       ·气候条件第29-30页
       ·自然植被第30页
       ·农业作物第30页
       ·土地和土壤状况第30页
       ·水域环境状况第30页
       ·农业面源污染状况第30-31页
   ·缓冲带体系设计第31-32页
     ·滨岸缓冲带立地模式的设计第31页
     ·缓冲带植被的选择和种植第31页
     ·集水系统第31-32页
   ·水样检测及分析第32页
     ·采样方法第32页
     ·统计学处理第32页
   ·本项研究的技术关键与创新点第32-36页
     ·技术关键第32页
     ·研究的创新点第32-36页
第三章 缓冲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实验研究结果与讨论第36-61页
   ·不同深度水样铵氮、总磷、硝氮、总氮的浓度及去除效果第36-41页
     ·对铵氮的去除效果第36-37页
     ·对硝氮的去除效果第37-38页
     ·对总氮的去除效果第38-39页
     ·对总磷的去除效果第39-40页
     ·铵氮、硝氮、总氮和总磷去除效果的比较第40-41页
   ·不同植被对铵氮、总磷、硝氮、总氮的去除效果第41-47页
     ·对铵氮的去除效果第41-42页
     ·总磷的去除效果第42-43页
     ·对硝氮的去除效果第43-44页
     ·对总氮的去除效果第44-45页
     ·不同植被对铵氮、硝氮、总氮和总磷去除效果的比较第45-47页
   ·不同立地模式下缓冲带的吸收效果第47-51页
     ·对硝氮的去除效果第47-48页
     ·对总氮的去除效果第48-49页
     ·对NH4+-N的去除效果第49-50页
     ·对总磷的去除效果第50-51页
   ·不同季节滨岸缓冲带对N、P等营养盐的吸收第51-55页
     ·不同季节滨岸缓冲带对氨氮的吸收第51-52页
     ·不同季节滨岸缓冲带对硝氮的吸收第52-53页
     ·不同季节滨岸缓冲带对总氮的吸收第53页
     ·不同季节滨岸缓冲带对总磷的吸收第53-54页
     ·不同季节,滨岸缓冲带对铵氮、硝氮、总氮和总磷去除效果的比较第54-55页
   ·滨岸植被缓冲带对不同浓度营养盐的吸收效果第55-59页
     ·实验材料第55页
     ·实验方法第55页
     ·实验结果第55-59页
       ·滨岸缓冲带对无机氮肥(碳酸氢铵)的去除效果第55-57页
       ·滨岸缓冲带对有机氮肥(尿素)的去除效果第57-58页
       ·滨岸缓冲带对无机磷肥(过磷酸钙)的去除效果第58-59页
   ·滨岸缓冲带体系的实验研究小结第59-61页
第四章 滨岸缓冲带的设计、养护、管理模式及效益分析第61-70页
   ·缓冲带的设计第61-64页
     ·设计原则第61-62页
     ·缓冲带的设计要求第62-63页
       ·缓冲带的适当位置和坡度第62页
       ·缓冲带的宽度和物种组成第62-63页
       ·缓冲带的基质组成和水文因素第63页
     ·设计模式第63-64页
   ·缓冲带的管理和养护第64-65页
     ·国外缓冲带的养护和管第64页
     ·中国平原水网地区缓冲带的养护和管理第64-65页
   ·滨岸缓冲带体系的环境经济效益分析第65-70页
     ·滨岸缓冲带体系的费用分析第65-66页
     ·环境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资产价值分析第66-67页
     ·滨岸缓冲带体系的费用-效益分析第67-70页
第五章 滨岸缓冲带试验小结第70-73页
参考文献第73-80页
致谢第80-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GSM移动终端中通话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数字功率放大器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