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水文科学(水界物理学)论文--水文实验论文

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在中尺度径流模拟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3页
   ·引言第10-12页
   ·分布式水文模型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2-21页
     ·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发展第12-16页
     ·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特征第16-19页
     ·流域特征的提取和应用第19-20页
     ·水文模拟技术的发展历程第20-21页
   ·本文研究内容第21-23页
第二章 流域DEM的应用第23-39页
   ·基本地形因子的计算第23-25页
     ·坡度/坡向的计算第23-24页
     ·表面积的计算第24页
     ·投影面积的计算第24-25页
     ·坡度变化率/坡向变化率的计算第25页
   ·基于DEM的流域水文因子提取第25-30页
     ·无洼地区域DEM的生成第26-27页
     ·水流方向矩阵的计算第27-29页
       ·平坦格网单元流向的确定第28页
       ·水流方向矩阵的生成第28-29页
     ·水流累积矩阵的计算第29-30页
     ·对上述算法的评价第30页
   ·流域及水系的生成第30-31页
     ·汇水面积的计算第30-31页
     ·流域分水线的识别和流域划分第31页
     ·河网生成第31页
   ·常用软件及水文分析的流程第31-33页
   ·实验流域特征的提取第33-35页
     ·洼地的处理第33-35页
     ·流域划分和边界线确定第35页
   ·分辨率和DEM数阵范围对流域特征的影响第35-37页
   ·小结第37-39页
第三章 流域降水量的空间插值方法第39-48页
   ·研究背景第39-40页
   ·三种插值方法简介第40-41页
   ·流域降水量插值第41-47页
     ·泰森多边形方法第41-42页
     ·距离平方反比法第42页
     ·普通克里金法第42-46页
     ·残差克里金方法第46-47页
   ·插值方法的比较第47-48页
第四章 梓潼河中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建立第48-70页
   ·新安江模型第50-57页
     ·蒸散发计算第50-52页
       ·原理第50-51页
       ·模型结构第51-52页
     ·产流量计算第52-54页
     ·分水源计算第54-56页
     ·汇流计算第56-57页
       ·河网汇流计算第56-57页
       ·河道汇流计算第57页
   ·梓潼河中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第57-69页
     ·研究流域概况第58-61页
       ·自然地理状况第58-59页
       ·气候状况第59-60页
       ·水文状况第60-61页
     ·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建立第61-69页
       ·资料来源第61页
       ·资料处理第61-63页
       ·参数的率定第63-65页
       ·模型计算结果第65-67页
       ·模拟结果分析第67-69页
   ·小结第69-70页
第五章 结论第70-76页
   ·本文研究总结第70-71页
   ·分布式水文模型存在的问题及讨论第71-73页
   ·未来发展趋势第73-74页
   ·小语第74-76页
附录一:次洪模型参数率定期实测与计算对比图第76-82页
附录二:次洪模型参数检验期实测与计算对比图第82-86页
参考文献第86-90页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简介第90-91页
声明第91-92页
致谢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ANSYS的钢框架结构优化设计研究与软件开发
下一篇:鉴别品种的稻瘟病抗谱及抗病基因的抗性效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