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2页 |
一、 控制权与控制权的滥用 | 第12-22页 |
(一) 控制与从属--关联企业与身俱来的特质 | 第12-15页 |
1 、 关联企业的概念与特征 | 第12-14页 |
2 、 关联企业间控制与从属关系的经济学基础 | 第14-15页 |
(二) 控制权滥用对从属公司债权人的利益损害分析 | 第15-22页 |
1 、 从属公司被完全控制的情形 | 第16-18页 |
2 、 资本不足的情形 | 第18-20页 |
3 、 建立关联关系时的损害 | 第20页 |
4 、 利用集团身份经营所造成的损害 | 第20-22页 |
二、 利益的失衡及矫正制度的缺失--对传统公司法债权人利益保护机制的检讨 | 第22-29页 |
(一) 利益的失衡 | 第22-24页 |
(二) 矫正制度的缺失 | 第24-29页 |
1 、 债权保全措施 | 第24-25页 |
2 、 最低资本额制度 | 第25-26页 |
3 、 盈余分配的规制 | 第26-27页 |
4 、 申请破产及重整之义务与权利 | 第27-29页 |
三、 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对策及其理论依据比较 | 第29-49页 |
(一) 美国模式--“实体法规则” | 第29-35页 |
1 、 刺穿公司面纱 | 第30-34页 |
2 、 深石原则 | 第34-35页 |
(二) 欧共体模式--“企业法规则” | 第35-38页 |
1 、 主要理论 | 第35-37页 |
2 、 分析与评价 | 第37-38页 |
(三) 德国模式--“二元法” | 第38-44页 |
1 、 关于合同型关联企业的规定 | 第39-41页 |
2 、 关于事实型关联企业的规定 | 第41-43页 |
3 、 分析与评价 | 第43-44页 |
(四) 台湾公司法对德、美模式的继承与发展 | 第44-47页 |
1 、 关于“关系企业”的认定 | 第44-45页 |
2 、 关于对从属公司债权人利益的保障 | 第45-47页 |
(五) 小结 | 第47-49页 |
四、 我国从属公司债权人保护的现状分析及制度构想 | 第49-60页 |
(一) 我国关联企业中从属公司债权人利益受损之表现 | 第49-50页 |
1 、 虚设公司,逃避债务 | 第49页 |
2 、 “母体”裂变,“悬空”债务 | 第49-50页 |
3 、 人格混同 | 第50页 |
4 、 控制公司制造“破产”逃避债务 | 第50页 |
5 、 虚假交易 | 第50页 |
(二) 我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 第50-51页 |
(三) 制度构想 | 第51-60页 |
1 、 对控制与从属关系的认定标准 | 第52-53页 |
2 、 对从属公司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制度 | 第53-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书目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