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中的街道界面分析--以长沙为例
前言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街道索源与发展 | 第10-12页 |
·街道变迁与困惑 | 第12-14页 |
·研究问题与方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概念中的生活 | 第16-25页 |
·城市中的街道概念 | 第17-19页 |
·新城市主义 | 第17页 |
·大都市理论 | 第17-18页 |
·邻里单位 | 第18-19页 |
·城市意向 | 第19页 |
·建筑中的街道概念 | 第19-22页 |
·建筑现象学 | 第19-20页 |
·新理性主义(类型学) | 第20-21页 |
·新陈代谢论和共生论 | 第21页 |
·亚历山大模式语言 | 第21-22页 |
·生活的形态 | 第22-23页 |
·小结 | 第23-25页 |
第三章 街道界面设计的理论架构 | 第25-40页 |
·街道在城市和建筑中的理论解析 | 第26-31页 |
·重要性 | 第26-27页 |
·作用 | 第27页 |
·道路元素和空间景观 | 第27-28页 |
·步行者革命 | 第28-30页 |
·步行街 | 第30-31页 |
·街道在环境心理学、行为学中的理论解析 | 第31-37页 |
·建筑和环境心理学 | 第31-34页 |
·波普的行为学和公众的参与 | 第34-37页 |
·街道界面中的“软”和“硬”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街道界面的“硬塑造” | 第40-66页 |
·“硬塑造”构成要素 | 第41-42页 |
·道路 | 第42-43页 |
·建筑和街区 | 第43-57页 |
·公共空间 | 第57-59页 |
·绿化 | 第59-62页 |
·城市家具 | 第62-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街道界面的“软塑造” | 第66-82页 |
·“软塑造”构成要素 | 第68-70页 |
·“软塑造”要素的背景 | 第68-69页 |
·街道的感觉 | 第69页 |
·运动和视觉心理 | 第69-70页 |
·重塑街道的魅力 | 第70页 |
·生态可持续发展 | 第70-74页 |
·系统性 | 第71页 |
·层次性 | 第71-72页 |
·主要性 | 第72-73页 |
·可比性 | 第73页 |
·操作性 | 第73-74页 |
·人性化设计 | 第74-78页 |
·人的活力 | 第75-76页 |
·人性的尺度 | 第76页 |
·人性的记忆 | 第76-78页 |
·公众的参与 | 第78-81页 |
·公众参与的历史背景 | 第78-79页 |
·设计团体 | 第79页 |
·调查 | 第79-80页 |
·公开评审会 | 第80-81页 |
·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章 街道界面设计中的系统构成模式 | 第82-93页 |
·系统及其构成 | 第83-86页 |
·整体性 | 第84页 |
·相关性 | 第84页 |
·结构性 | 第84-85页 |
·层次性 | 第85页 |
·动态性 | 第85页 |
·目的性 | 第85-86页 |
·环境适应性 | 第86页 |
·街道界面设计方法 | 第86-92页 |
·模糊操作论 | 第87-88页 |
·动态处理论 | 第88-89页 |
·软硬兼施论 | 第89-90页 |
·环境平衡论 | 第90-91页 |
·局限性 | 第91-92页 |
·小结 | 第92-93页 |
结论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附录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