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功能邮件接收代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第一章 绪论 | 第1-16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PDA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 第10页 |
·PDA邮件接收功能的局限性 | 第10-11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课题的内容 | 第12-13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 | 第13-14页 |
·课题的意义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点介绍 | 第16-26页 |
·C/S结构的编程技术 | 第16-19页 |
·C/S编程模型 | 第16页 |
·C/S结构中的服务器类型 | 第16-17页 |
·Unix环境下的Socket编程技术 | 第17-18页 |
·TCP并发服务器 | 第18-19页 |
·POP3协议 | 第19-21页 |
·POP3标准会话过程 | 第19-20页 |
·POP3命令简介 | 第20-21页 |
·XML技术 | 第21-22页 |
·XML简介 | 第21页 |
·XML的几个特点 | 第21-22页 |
·XML在网络应用方面的意义 | 第22页 |
·LDAP协议 | 第22-23页 |
·LDAP简介 | 第22-23页 |
·LDAP会话过程 | 第23页 |
·进程间通信机制 | 第23-26页 |
第三章 代理平台总体设计 | 第26-34页 |
·代理平台总体结构介绍 | 第26-28页 |
·使用代理平台的客户收件流程 | 第26-27页 |
·代理平台主体内部工作流程 | 第27-28页 |
·代理平台主体服务器类型的比较与选择 | 第28-29页 |
·循环服务器与并发服务器各自的优缺点 | 第28页 |
·平台主体的服务器类型选择 | 第28-29页 |
·并发方案的比较与选择 | 第29-30页 |
·创建子进程的方案比较 | 第29-30页 |
·并发方案的选择 | 第30页 |
·所选并发方案的优点 | 第30页 |
·客户管理部分的服务器选择 | 第30-32页 |
·为什么选用LDAP存储客户信息 | 第31页 |
·使用LDAP服务器的优势 | 第31-32页 |
·开发平台的比较与选择 | 第32-34页 |
·Linux操作系统简述 | 第32页 |
·开发平台的选择 | 第32-34页 |
第四章 代理平台主体部分的实现 | 第34-44页 |
·循环型服务器主体结构搭建 | 第34-37页 |
·服务器套接字的创建、初始化与转型 | 第34-35页 |
·等待/接收客户服务请求 | 第35页 |
·向客户发送一条“伪信息” | 第35-36页 |
·调用客户请求处理模块 | 第36页 |
·进程退出前的工作 | 第36-37页 |
·客户请求处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第37-40页 |
·接收并分析客户服务请求 | 第37-38页 |
·验证命令的有效性及用户的合法性 | 第38-39页 |
·对于“简单转发型”服务请求的处理 | 第39页 |
·对于“附加处理型”服务请求的处理 | 第39-40页 |
·循环型服务器转型为并发型服务器 | 第40-42页 |
·控制转型的时间函数的设计 | 第40-41页 |
·并发进程的设计 | 第41-42页 |
·并发型服务器平台主体的工作流程 | 第42页 |
·平台主体对各代理的调用方案 | 第42-43页 |
·该代理平台与其他同类产品的比较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功能代理的具体实现 | 第44-61页 |
·用户认证代理的实现 | 第44-47页 |
·LDAP服务器中认证字段的确定 | 第44页 |
·用户身份的认证 | 第44-46页 |
·用户认证代理与平台主体间的通信 | 第46-47页 |
·邮件处理代理的实现 | 第47-61页 |
·容户配置文件的设计和解析 | 第47-52页 |
·邮件处理 | 第52-58页 |
·邮件处理代理与平台主体间的通信 | 第58-61页 |
第六章 平台的搭建与应用 | 第61-65页 |
·运行所需的软硬件环境 | 第61页 |
·平台的搭建 | 第61-62页 |
·LDAP服务器的安装 | 第61页 |
·系统配置的修改 | 第61-62页 |
·用户信息的录入 | 第62页 |
·代理平台的安装与运行 | 第62页 |
·应用举例 | 第62-65页 |
·LDAP信息的录入 | 第62-63页 |
·用户配置XML文件的生成 | 第63页 |
·客户端的设置 | 第63-64页 |
·收信及结果 | 第64-65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8-69页 |
附录 Socket编程相关数据类型定义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