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峡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及渠系渗漏研究
1 绪论 | 第1-18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研究 | 第15-16页 |
·渠系渗漏研究 | 第16页 |
·基本思路和方法 | 第16-18页 |
·基本思路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2 灌区基本情况 | 第18-28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8-21页 |
·灌区范围 | 第18页 |
·地形地貌 | 第18页 |
·气候特征 | 第18-19页 |
·河流水系 | 第19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19-21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1-22页 |
·人口 | 第21页 |
·工农业生产 | 第21-22页 |
·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 | 第22-23页 |
·水资源及利用现状 | 第23-25页 |
·灌区水资源 | 第23-24页 |
·水资源利用现状 | 第24-25页 |
·灌溉管理现状 | 第25-27页 |
·灌溉面积 | 第25-26页 |
·灌溉水利用系数 | 第26页 |
·灌区节水灌溉现状 | 第26页 |
·灌区管理与水费征收 | 第26-27页 |
·灌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7-28页 |
3 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第28-56页 |
·指导思想及原则 | 第28-29页 |
·指导思想及原则 | 第28-29页 |
·计算水平年的确定 | 第29页 |
·灌区范围 | 第29页 |
·灌区国民经济发展预测 | 第29-32页 |
·人口增长及城市化预测 | 第29-30页 |
·工农业发展预测 | 第30-32页 |
·灌区土地利用与农林牧生产结构规划 | 第32-35页 |
·灌区土地利用与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 | 第32-33页 |
·农林牧用地结构调整 | 第33-34页 |
·灌区粮食产量预测 | 第34-35页 |
·灌溉制度及灌溉用水量 | 第35-43页 |
·灌区灌溉制度现状 | 第35-36页 |
·灌溉设计标准 | 第36-37页 |
·灌溉制度分区 | 第37页 |
·灌溉制度设计 | 第37-42页 |
·灌溉水利用系数 | 第42-43页 |
·灌溉用水量 | 第43页 |
·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 | 第43-56页 |
·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原则与方法 | 第43-44页 |
·灌区需水预测 | 第44-46页 |
·水资源可供水量分析 | 第46-49页 |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第49页 |
·引水量、耗水量和排水量平衡 | 第49-50页 |
·灌区耗水分析 | 第50-53页 |
·灌区水土资源平衡结果 | 第53-55页 |
·黄河来水较枯时的灌区用水方案和对策 | 第55-56页 |
4 灌区渠系输水损失研究 | 第56-86页 |
·研究区基本情况 | 第56-60页 |
·概述 | 第56页 |
·渠系分布概况 | 第56-58页 |
·主要渠系现状情况 | 第58-60页 |
·渠系输水损失量的确定 | 第60-69页 |
·单位长度渠段输水损失概念模型的设定 | 第61-66页 |
·渠系输水损失量的计算 | 第66-69页 |
·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的确定 | 第69-71页 |
·渠系渗漏补给系数的确定 | 第71-72页 |
·渠系渗漏补给量的数学计算模型 | 第72-76页 |
·傍渠变动水位条件下渠系渗漏补给量的数学计算模型 | 第72-73页 |
·渠系渗漏补给量的分析 | 第73-76页 |
·研究区历年渠系渗漏补给量R的推求 | 第76页 |
·研究区各种水量和参数汇总 | 第76-77页 |
·渗漏补给量与地下水位之间的关系 | 第77-86页 |
·灰色关联分析 | 第77-82页 |
·渗漏补给量与地下水位的量化分析 | 第82-86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86-87页 |
·结论 | 第86页 |
·建议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